“内蒙古是东北地区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既是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发进取,找准定位,主动作为,不断开创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阐述内蒙古东部对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时表示。
2007年,中央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5个盟市纳入东北振兴战略范围。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上述地区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携手加强区域协作,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
经济发展更快速
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内蒙古从服务东北振兴全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战略部署,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对东部盟市给予倾斜支持。
“通过主动与东北三省加强区域协作,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2114.0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839.41亿元,年均增长12.9%。”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包满达说。
据介绍,内蒙古东部地区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五大基地”建设,积极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近年来该地区又确定了建设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度假基地的产业定位。经过努力,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电力装机规模居于全国首位,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于全国前列,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水平持续提升,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悉,内蒙古东部地区18条出区公路通道全部建成,盟市间基本实现以高速或一级公路相连接,所有乡镇基本贯通沥青水泥路;通辽和赤峰至京沈客专连接线项目开工建设,赤峰至大阪至白音华运煤专线运营,滨州复线以及通辽至霍林河复线等扩能改造工程完成,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建成通车;满洲里、海拉尔机场扩建完成,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建成使用,呼伦贝尔通用航空发展迅速,东部盟市已运营支线机场8个;电网等级实现重大跨越,建成科尔沁—沙岭、青山—北宁等6条500千伏外送电通道,锡林郭勒清洁能源基地电源点及外送通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生态屏障更亮丽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地处祖国最北端,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9个旗市,林业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44%,活立木总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居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之首。“2015年4月1日起,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全部停伐,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张学勤介绍说。
通过相继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耕地、水资源、林业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启动,基本草原已完成划定;“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先后出台的《内蒙古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总体方案》《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
民生画卷更壮美
为老百姓谋福祉是东北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等“十个全覆盖”工程,84.4%的行政嘎查实现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通电通讯等,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城乡面貌和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如今,内蒙古东部地区社会民生事业齐头并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所有旗县实现了教育“两基”达标和高中阶段“两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两免一补”城乡全覆盖;全面建成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富足。据统计,内蒙古东部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从10010元、3799元增长到26042元、10263元。
内蒙古东部地区外接俄罗斯、蒙古,具有扩大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下一步,该地区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与东北三省的合作机制,推进与京津冀经济区融合发展,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力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