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交会上,一则会外新闻引人关注:由于广交会的牵动效应,周边区域短租业务火爆异常,会展区域附近的房源租金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一些房源日租金最高涨幅甚至超出平时4倍。无独有偶,“五一”小长假也是短租市场的春天。数据显示,各大短租平台上包括公寓、民宿在内的预订量超过90%;预订热度不减的同时,短租房租金也呈现30%至50%不同程度的上涨。
短租在各地持续升温,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又拥有价格优势的短租业务会成为便捷型酒店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有声音指出“短租会对廉价酒店取而代之”。想打破住宿市场的原有格局,短租还需补齐什么样的短板?
最受诟病的首先是短租的安全性。曾有评论指出,C2C短租供需两端皆为个人,中间仅有短租平台的简单维系,在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仅靠网上有限的房源介绍,如何让房东放心出租房屋,又如何使租客安心地将个人信息、租金交付给房东,租赁双方的信用如何建立,出现问题该向何处寻求解决……这一系列实际问题都在考验着在线短租能否“细水长流”。
其次,国外模式的简单引入会遭遇水土不服。业内人士认为,短租有“舶来品”性质,如美国短租平台Airbnb,之所以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快速增长,不仅因其业务建立在信任机制普及的前提下,还得益于国外早已成形的家庭出游及换房出游的习惯,而这样的消费基础在国内显然相对缺乏。在国外的旅游住宿市场中,酒店和短租几乎各占一半,而国内短租市场还远未达到这样的渗透率。资料显示,对短租情有独钟的国内消费群体大多集中于驴友式的“文艺青年”,这种略显小众的诉求,也是短租业务无法大面积铺开的现实制约。
由此可见,短租可以在增加文化味、居家感及个性化住宿上继续发力,成为深度游的延伸;也可在会展、家庭出游、团队活动、医疗及上学需求提供的机会中踏实做足长租房的补充市场。但若想借着业务拓展完全覆盖便捷酒店的存在,似乎并不现实,毕竟,酒店的标准化管理和相对完善的权益保障并非短期可以简单复制的。
确保房源真实性、提升线下用户体验,以及完善房东和住客权益保障,这都是国内短租平台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一点不可忽略,若想摘掉“小众”标签,仅靠短租平台的精耕细作还不够,消费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更多的影响和引导,来自短租平台、消费者、监管机构等各方的努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