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都没想到,像俺这样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还能当‘股东’,每天在园区打工挣钱,去年年底还获得3200元分红,这日子有盼头了!”山东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贾市村贫困户陈少军说。因持有齐河焦庙镇田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股份,他脱贫有望,心里高兴极了。
190万元的省级扶贫资金,分摊到每个贫困人口身上才2500余元。如何让这“一洼水”变成“一眼泉”?齐河县焦庙镇在征得困难群众的认可后,通过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让贫困户获得长期收益。2014年4月底,焦庙镇将750个贫困户的19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田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合同期限为30年,一年保底收益93000元,到期后共计可回报贫困户280余万元,增值近百万元;除保底收益外,每个参股贫困户还可根据合作社的收益情况获得年终分红。
据统计,在山东全省300万贫困人口中,想靠种养产业脱贫的约占120多万人。对此,山东立足农业产业扶贫,把农业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要发力点,利用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多的优势,用活扶贫资金,建立起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利益共享机制,帮助贫困户走上健康、可持续脱贫发展之路。
“贫困户和我一样,都是田旺产业园的股东,贫困户代表在园区当监事长,参与园区经营管理,附近的贫困户也可以在园区务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贫困户得了实惠,镇上也给我提供了融资和土地流转等优惠政策,实现了共赢。”田旺合作社董事长赵军说。看到了脱贫希望的贫困户纷纷到合作社务工,最多的时候有300余人。不仅如此,6个因病因灾致贫且有能力的困难家庭还在园内租赁了大棚,年收入达6000余元。
“190万元的省级扶贫资金,撬动了800多万元的社会资本参与扶贫,目前田旺产业园发展迅速,年收益达300万元左右,实现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大效应。”焦庙镇副镇长张加才说。
再过几天,夏津县顺利联合养殖合作社的500多头生猪即将出栏。左洪义是合作社股东之一,不用自己投钱,每月就能分红500元钱。左洪义所在的左庄村享有5万元的扶贫资金,有人建议干脆发到贫苦户手里,一分了之。雷集镇镇长杨希建却认为,扶贫要扶到根上,“输血”更要“造血”。他们引进了顺利联合养殖合作社,把合作社跟贫困户结合在一块。“扶贫资金融入到合作社来,就等于他们入股了,这一批一个猪舍就能挣七八万元,一年能养两批,能给贫困户分红10%到15%的利润。”顺利联合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张传利说。
上小峰村是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的省定重点贫困村,全村487人,贫困人口243人。这里本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山美水美的“桃花源”,自打村里发展起乡村旅游,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成了上小峰村村民脱贫的“金饭碗”。
村支书牛占月拿着一本《贫困户分红证》告诉记者,村里发展旅游有了收益,凭着这个小红本,贫困户自己不掏一分钱就可以分红。
这是因为贫困户的股本已由财政支付——作为全国6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淄博市,利用700万元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资金,在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赵庄村,博山镇上瓦泉村、源泉镇麻庄村等7个村试点,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通过收益分红实现精准脱贫。
牛占月介绍,上小峰村以村集体、出资村民和贫困户为股东,注册成立“山东上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40万元其他扶贫资金算作村集体股份,100万元中央资金均分到243人身上,按照1000元1股计算,贫困户每人4.115股,其他村民按出资多少入股。
博山区扶贫办主任司志永认为,扶贫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手里,只能解一时之急。而将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模式却可以一箭三雕:用活了资金,促进了脱贫,壮大了集体。
“有产业才有未来。”山东省扶贫办副主任邵国君说,近年来,山东摆脱以往“救济式扶贫”越扶越贫的怪圈,告别“撒芝麻盐”“大水漫灌”等方式,在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发展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目前,山东已有3000多个贫困村实施了种、养、加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项目,受益人口近百万,受益农户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番。
据了解,今年山东将重点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支持贫困农民发展特色水果、高效蔬菜、食用菌等种植业,发展牛、羊、驴、兔等养殖业,发展果菜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养生等多种业态的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