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刚性兑付体现改革方向
李林鸾

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整个金融市场,从长期健康稳定的角度而言,去除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性兑付的惯有思维模式,让风险和定价回归市场都是改革的方向

据报道,在中国铁物债务风险显现并暂停168亿元债券交易后,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对央企各类债券进行了全面摸底和风险排查。截至3月底,共有82家中央企业发行债券余额4.05万亿元,4家央企违约金额达84亿元。

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制度的完善和发行效率的提升,债券这一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方式受到市场青睐。不少大企业发行的债券更是成为投资者热衷的品种。然而,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债券市场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今年以来,公募债市场已有8个发行主体出现实质性违约,涉及12只个券,债务总额接近百亿。违约债券的发行主体已经不仅局限在民企,一些国企甚至央企也名列在内。

和以往不同的是,政府并没有对此承诺风险兜底和刚性兑付,而是用更市场化的方式向业界披露了相关数据,暂停了有关交易。这显示了有关方面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决心。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投资者必须予以重视,以适应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长期以来,不少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标的选择时并不关注交易标的的具体情况。“买债看背景、买理财看银行”的惯性思维,容易导致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分和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错误地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的水平,也让整个市场失去风险判断的能力而积累风险。

事实上,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整个金融市场,从长期健康稳定的角度而言,去除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性兑付的惯有思维模式,让风险和定价回归市场都是改革的方向。在此进程中,必须更严格地强调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真实,并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和监管,避免出现虚假披露、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对相应的行为要建立明确的惩罚机制,让债券、理财的发行方有更多的约束。

打破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有助于筛选合格投资者,让投资能力不专业、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投资者,主动退出相应的市场。此外,打破刚性兑付,允许市场建立出清机制,也有助于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是金融市场化的必经之路,值得期待。

(《农村金融时报》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