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长顺:脱贫路上党旗飘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在麻山深处的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政府不远处,沿街的移民搬迁房宽敞明亮。2012年至2014年,敦操乡搬迁了215户、共计1030人到移民村。根据计划,该乡还将在2018年前,把目前还生活在不通水、不通路的深山区的216户、930多名群众搬迁至集镇上的移民新村。

梁小积此前一直住在深山中,“拼尽全力也只得个温饱”。如今,梁小积的新家就坐落在移民新村的中间位置。“搬出来后,老人看病方便,娃娃上学也方便。”做装修工的梁小积,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5000元。

敦操乡地处石漠化严重的麻山腹地,缺水少地,交通不便。2012年4月13日,《经济日报》在8版刊发《贵州山区干部背篼下乡》,报道了敦操乡34名乡、村干部,克服交通不便,下村时为群众捎去生活必需品,被群众称为“背篼干部”的事迹。

今年5月初,《经济日报》记者再次走进敦操乡,发现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正有序推进,“背篼干部”的精神得以传承发扬。

4年来,敦操乡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政府补贴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筹集资金近亿元,“末端交通难题”正在加速解决。如今,水泥路直达村里,群众的出行方便了很多。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群众已基本不需要我们捎带柴米油盐。虽然背篼放下了,但肩上的责任依旧沉重。”已在敦操工作6个年头的乡党委书记陈勇坦言。

为了发展产业,“背篼干部”们积极对接扶贫项目。“但长期的信息闭塞让当地群众的观念比较落后,谁都不愿‘冒险’搞产业。”敦操乡人大主席寇堂虎说。

工作推不动,党员来带头。在敦操乡斗麻村,32名党员中有26人成为致富带头人,他们领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手把手教群众生产技术。党员带头建基地、学技术、找市场,群众的发展积极性渐渐提高。如今,贫困群众坐等“送钱、送粮、送物”的现象大大减少,看到脱贫希望的群众主动找到政府要政策、要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