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人物小传
祝文姬是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12年担任“面向智能电网的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这一前沿项目攻关的技术负责人。期间,她带领团队攻克道道科研难关,终于在今年1月20日成功结题,打造出国内首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车道,开创了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时代。她曾荣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等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1件。
“让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即停即充、边走边充,甚至不用安装电池。”30岁出头的祝文姬正让这个美妙的梦想闯进现实。
祝文姬是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眼前的她,留着短发,戴着黑框眼镜。采访现场,尽管记者一再引导她多讲讲自己如何攻坚克难的故事,但她三言两语后又绕回来谈技术问题。这个不善言辞的姑娘,就是如此专注于科研,沉醉于探索未知的快乐之中。
技术领先的雄心
1月20日,“面向智能电网的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项目结题后,正式与公众见面。只见一辆电动汽车沿着一条特制的环形轨道行驶,边行走边接收从轨道发出的能量。这条轨道成为国内首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车道。
“项目结题前的那段时间,每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整理材料时,感觉字都是跳的。”祝文姬说。
科研就像一场赛跑,不管付出多大努力,都可能被别人抢先一步。“很长一段时间里,祝博士每天都上网查看有没有人发表类似的成果。”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及需求侧研究所新能源专责肖静说。
能否领先,是祝文姬最为在乎的。“在当前许多科研领域,我们都处在追赶与仿制阶段。我们希望能在某些领域弯道超车,保持领先,至少能保持同步。”祝文姬说。
当今,寻找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高效方法和技术,已成为全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电动汽车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交通工具,却面临着车身笨重、电池组所占空间大、续航里程短、一次性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2年,博士毕业不久的祝文姬担任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始探寻“无线充电技术”这个未知世界。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项前沿研究,初启动时,研究团队遇到不少困难。祝文姬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和团队:“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作为科研人员更要领先一步,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说不定哪天就真的实现了。”开展项目研究4年来,她“穿越”在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梦想与现实之中,开创了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美好时代。
锲而不舍解难题
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及需求侧研究所有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就被委以重任,担任项目攻关的技术负责人,祝文姬说这是巧合更是挑战。
祝文姬在求学期间,参与了不少课题研究,这为她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研究所主任高立克说:“祝文姬是带着技术的积累来到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的。”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技术研究中,祝文姬不断遇到新挑战。“为此,我常常要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作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大量的试验。”祝文姬说,一个试验往往要历时三五个月,甚至更长。团队常常同时进行几个方案的试验,最后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比如,仅电动汽车无线供电小型试验车道选材,团队就先后尝试了6种材料。
研究中,祝文姬和团队还经常承受着不断推翻重来的挫折。负责电动汽车无线供电小型试验车道的现场技术人员肖静说,“每一次试验都是在实验室里调试成功后,才到室外进行。但实验室里的条件与室外瞬息万变的天气完全不一样,有的方案一拿到室外就被推翻了。为此,我们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反复校正,直到完全满足室外条件”。
阳光总在风雨后。凭借滴水穿石的精神、锲而不舍的坚持,祝文姬和队员们成功破解了一个个难题,最终先人一步,成功攻克了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技术。
精益求精爱较真
“科学研究要求一丝不苟,就像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祝文姬说,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要推广应用解决问题,研究中存有任何瑕疵,都得推翻重来,每一个关键点都马虎不得。
按照最初的计划,“面向智能电网的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项目要于2013年结题。但临近2013年时,祝文姬和团队认为,项目还有很多技术需要深入研究。凭着对科研项目的严谨和精益求精,课题组经过充分论证和考虑,申请将课题延迟2年结题。
祝文姬一脸认真地说:“科研允许有失败,但我们绝不会让它失败,不会放弃。”
高立克说:“祝文姬工作上非常严谨,有任何问题都不放过。”为提高电能的转换效率,祝文姬一点一点地修改系统参数,最终将效率由75%提高到85%。为提高电动汽车无线供电小型试验车道导轨切换电压的稳定性,祝文姬查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然后作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大量的试验。
肖静说,“祝文姬很较真,遇到某个问题说不清楚时,她就一定要翻书本、查资料,非要弄个明白”。
凭着这股爱较真的劲,祝文姬工作5年来,不但拿下了国内首条电动汽车无线供电车道,开创了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时代,还先后荣获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等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