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寻找最美”系列活动开始聚焦“鹿城最美工匠”。
大国工匠的身影为城市增添了别样色彩:包头热力公司的郭军,能用听诊器为供热管网“诊病”,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知名的业内专家;包钢集团的张勇,在矿用重车的修理上不断革新,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北重集团“镗刀大王”戎鹏强,在车间的轰鸣声里,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摸、听、看、量指挥出“超长径比管体深加工”领域的最强乐章……
包头是老工业基地,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大项目里,有6个项目放在了包头。那时候,内蒙古许多地方还处于“轻工业是裁缝铺、重工业是挂马掌”阶段,而包头已在钢花飞溅中“铸强国利剑,造富民坚犁”。工业化的广度与深度为包头工匠精神的萌芽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近年来,包头市委出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把开展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地区、部门、单位年度实绩考核。按照分众化要求,在国有企业以“爱岗敬业·实干圆梦”为主题,激发职工做好“八小时、手上事”。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北重集团倡导职工敬业奉献,以过硬技能打造品牌军工企业。包钢集团围绕“百年老店”目标,强化职工爱岗敬业、忠诚负责精神,对小改革、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员工自主改善活动”,一年多投入奖励资金288万元。
“包头在全市选树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倡导全民思齐。”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钳工郑贵有说。仅仅45岁,郑贵有成为中国兵器首席技师、自治区金牌工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和郑贵有一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焊工卢仁峰也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成为首席技师。22岁那年,带水焊接成了卢仁峰的招牌绝活,也让他成了厂里有名的能人。可就在这时,他遭遇到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一场突然的灾难造成他的左手功能完全丧失。别说辅助焊接工作,就连端杯水都做不到。单位当时安排他当库管员,但卢仁峰没有退缩,他做出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决定——继续做焊接工作。那段日子,卢仁峰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车间,每天一蹲就是数小时,直到厂房里空无一人。一次次的练习,卢仁峰终于寻找到替代左手的办法——特制手套,牙咬焊帽。硬是靠这些办法,卢仁峰不仅恢复了焊接技术,还靠右手练就新的电焊绝活攻克了一个个焊接技术难题,赢得“独手焊侠”的美誉。“这两天,卢仁峰光荣当选全国十大‘最美职工’,太令人感动了!”包头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黄静及时在“包头职工e家”发布了信息。
不仅在树典型、评荣誉等方面为“优待”技能大师留足空间,包头更注重创建创新工作室,并以此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组织职工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包钢集团轨梁厂,名叫“菅瑞军轧钢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新工作室,早在2013年9月就已挂牌。在这里,菅瑞军被誉为“金牌蓝领”——他从一名普通轧钢工成长为包钢技能大师,并被评为全国劳模。上班途中,菅瑞军没到工作室,不时就有小徒弟“拦截”讨教。菅瑞军的小本子成为大师工作室的重要教材,记载着轧钢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解决方案。也正是这个小本子,伴随菅瑞军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创效1300多万元。“更令我自豪的是,我亲历了包钢轨梁厂钢轨产量连续三次创世界第一。”菅瑞军告诉记者,“目前,包钢的百米重轨广泛应用于京沪、京广、大秦等国家重点铁路线路,远销美国、加拿大、巴西等24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包头市总工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规范化建设“八有”标准,即有一名以上劳模或技术能手牵头,有一支3人以上的技术团队,有固定场所和配套设施,有工作制度,有创新目标任务,有专项经费,有创新成果,有命名。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各类职工创新工作室152个,其中自治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1个,包头市职工创新工作室35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自治区、包头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基础,成立各类基层职工创新工作室,建立起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技艺传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