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颗明亮的流星划破晴朗夜空,你闭上双眼许下心愿时可曾想过,这颗璀璨的流星除了承载着心愿还可以做什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ISN)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主任李赞说,流星余迹可以用于通信,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通信方式。
李赞研究的领域是如何利用流星余迹来传递信息。常人以为流星不常见,其实,每天坠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约有数十亿颗。流星经过摩擦、灼热、燃烧、发光,使周围的气体电离,形成柱状电离云,从而令流星余迹犹如一个个金属圆柱体,对无线电波具有反射作用。李赞介绍说:“虽然流星余迹持续时间只有300毫秒至500毫秒,但流星的数量非常多、频率也非常高,完全能够满足通信的需求。这种通信方式具备很多常规通信方式无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等充满复杂干扰的应急条件下,可以提供重要通信,帮助维护人身安全和挽回财产损失。”
在李赞的眼中,流星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特点:首先,它的通信距离非常远。流星余迹通信单跳通信距离超过2000公里,无需中转就基本能够覆盖中国的东西、南北跨度;其次,其信道稳定性强,不受电磁层扰动、太阳黑子爆发等影响,特别适用于应急通信;再次,其安全保密性好。因为它的方向性很强,收方和发方如需要通信,必须要有一颗高度、方向都非常合适的流星作为信道来传输信号。李赞还提出:“流星余迹通信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不用制造昂贵的人造卫星,更不用将它发射升空。”
但利用流星余迹通信要“靠天吃饭”。为摸清流星分布规律,科学家们必须经常到极偏远的地区采集信号数据。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流星余迹通信上升到国家基础设施范畴。为尽快填补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李赞和团队远赴南极极地科考,还多次深入陕西长安县、湖南怀化山区等偏远山区,在恶劣环境下开展一系列远距离(600公里至1500公里)野外线路试验。通过长达5年的采集,他们获取了宝贵的信道特性数据,最终构建出中国首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由此衍生出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
流星通信跟其他通信方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据李赞介绍,流星通信的信道非常特殊,因此要非常清楚地摸出信道特性,才能把系统设计得非常优秀。她特别提出,流星信道不符合某一特定规律,会因经度、纬度、月份、每一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一般在每天上午8时到12时,流星通信效果非常好;但到太阳落山时,效果就比较差。同样,到了夏季,通信情况非常好;冬季时,就会比较差。因此,要摸清楚信道特性是比较难的工作,她们为此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流星余迹应急通信与百姓有何联系呢?李赞说,在当今世界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流星余迹应急通信技术应用广泛,优势明显:首先,它的通信距离非常远,可以无人值守。有着漫长海岸线的日本,就用流星通信来收集海洋信息;在美国,还研发出积雪探测系统,可以获得雪崩等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起到预测作用;在加拿大,则会用它来探测森林火灾信息。
李赞还强调了流星余迹的一个显著优点:“它的造价比较低,相当于一颗自然的卫星。”众所周知,卫星通信成本比较高,而流星本身就相当于是自然形成的卫星,没有成本。李赞说:“我们只需要研制它的设备,这和普通通信设备的成本相当。应该说,流星通信还是能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灾害预警、应急以及数据收集这些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应用,国外的应用更多。”
从招收培养第一位研究生、申请第一个科研项目、建设第一块科研场地……李赞一步一个脚印,组建出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年轻科研团队。伴随着队伍的壮大,李赞实验室的成果也引人瞩目:针对传统跳频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多维干扰等条件下无法高安全、高可靠传输这一问题,李赞带领团队展开了智能跳频新技术的研究,并开发出了智能跳频芯片。这一成果如今已在数十种型号的通信产品和设备中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系统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李赞团队还将研究方向扩展到网络化宽带电磁频谱监测领域,研制出协作宽带电磁频谱监测设备。这对于频谱大数据研究、无线电监管、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络规划支撑、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以及高铁、机场等重要部门的通信保障,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和产业化前景。
谈到因何结缘科学,李赞说,“从19岁选择学习通信保研至今,我在西电科大一待就是21年”。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位专注的科学工作者。如同她本人非常欣赏的一句话,“做科研的人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人,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其他想法,只是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最关键的,还是对科学的热爱。热爱它就不会感到负担,热爱它就会坚持投入,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