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一年之后的初春时节,记者来到云岭大地,深切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春风扑面。面对“十三五”时期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云南省正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唱响一曲绿色发展的“云中滇歌”。
绿色定位助力跨越发展
作为经济“后进生”,云南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只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才能与其他省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生态“优等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则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必然选择。
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云南的绿色经济方兴未艾,绿色产业体系日渐丰满。近年来,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花卉、咖啡、橡胶、烤烟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观赏苗木等绿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木材加工、竹产业、林化工、林浆纸等传统产业也实现了健康发展。
粮食产业欣欣向荣。在大理州洱源县玉食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厂房里机器轰鸣,一袋袋“洱海之源”品牌的绿色大米从生产线上流出。“利用洱源优越的自然环境,我们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种植了3万亩绿色水稻,加工生产大米,带动5000多户农户致富。”公司经理、“90后”创业者王梧斌说。
花卉产业姹紫嫣红。目前,大理茶花种植遍布8个县(市),种植户达1万多户,茶花年产值5.26亿元,是云南茶花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最大的地区。云南远益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奋勇介绍说,公司给农户提供茶花等苗木,由农民种植、公司回收,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实现了致富增收。
“通过将花卉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扶持发展,2015年全州花卉园艺总种植面积13.93万亩,同比增长12.18%;花卉综合总产值66.07亿元,同比增长2.87%。”大理州农业局局长李跃兴说。
在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建成了3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11个精品庄园建设,深入推进螺旋藻、油橄榄、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烟草种植面积24.3万亩,产量60.5万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6.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85万亩。
资源优势成就产业优势
坐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云南省全力打好旅游业发展这张牌,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旅游产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328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09%。
丽江地处滇川藏交会区的滇西北高原,境内地理和人文环境独特。“经过20多年培育发展,丽江旅游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支柱产业。”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和仕勇说。如今,丽江从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变成了蜚声海外的旅游名市。
旅游不但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还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就业增收。玉龙雪山景区发展初期,景点存在无序经营、破坏环境等情况。为改变这些乱象,玉龙雪山管委会提出以旅游反哺农业,社区群众不再直接参与景区经营活动。至2015年,社区群众享受旅游反哺补助资金达人均8000元/年。同时,景区还提供了农民工就业岗位近800个。
在迪庆州,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23.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75.45亿元。按照“初步建成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香格里拉虎跳峡国家公园、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完成集散中心及精品旅游环线建设,实现产业初步提升”的目标,加大对五大国家公园的建设力度,特色品牌初步形成。
迪庆吉顺集团董事长马志明说,他的公司通过与当地政府签订开发协议经营纳帕海景区,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几年来还给附近6个村的群众补偿了2000多万元,带动了一大批人就业。
地处“洱海之源”的大理州洱源县茈碧湖,碧波荡漾,湖底水草清晰可见。湖畔的梨园村,因村中遍栽梨树而得名。78岁的阿吉祥老人家新盖了三层楼房,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环境好了,生活就好。这些年,湖水清了,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们卖一些自己腌制的梨子、梅子给游客,收入也多起来了。”
创新理念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生态敏感地区,云南发展尤其要注重产业选择和模式创新。”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施本植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项目选择和运作都要秉持“资源消耗相对小,附加价值相对高,市场前景相对好,污染排放相对少”的原则。
做强存量,做优增量。近年来,云南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开展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坚持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不断加大企业节能力度,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与此同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长期以来基于自然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转变。
迪庆州加快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建设,使深加工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壮大了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迪庆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负责人张漾彬介绍说,“2015年,全州高原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约42亿元”。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是加速要素流动,助推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
在昭通,以水富港为重点的港口码头建设加速推进。水富港是万里长江第一港,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四大城市辐射交会地带,地缘优势明显。2015年1月,水富—宜宾—上海航线集装箱班轮航运启航,自此,云南境内货物可以通过集装箱航运通江达海。按照规划,2020年,昭通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达800万吨/年。
在大理,大(理)攀(枝花)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加速布局。打通连接成渝经济区的边界通道,解决货物南下北上的运输需求,缩短成渝经济区到缅甸口岸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近200公里。航运通道上,规划建设金沙江中游的龙开口翻坝码头、中江码头等工程,为长江两岸群众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窗口,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建设美丽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云南省确立的“十三五”绿色发展目标,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义所在。让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七彩云南,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