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规合一”力保厦门美常在
本报记者 薛志伟
△ 厦门为生态保护划下了一道道清晰的“红线”,确保厦门之美不因城市建设而被破坏。
◁ 参观者在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多规合一”综合服务厅查阅办事指南。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面对“破坏式开发”在一些城市大行其道,“多规合一”全国试点县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厦门通过“多规合一”,制定了全局性长期性的城市发展战略,强调“底线思维”“先底后图”,明确各类规划的“红线”,划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厦门之美不因城市建设而改变

在各大“最美城市”排行榜上,厦门几乎从未缺席。厦门之美,不仅仅在于“海上花园”鼓浪屿这样的风景区,更在于走几步便能偶遇的公园、四季盛开的鲜花、密布全岛的咖啡馆和茶馆。如何在发展中永葆美丽,是厦门城市管理者绕不开的话题。

“多规合一”就是厦门市的重要抓手。只从字面上看“多规合一”主要指规划上的统一,实质上指向政府的改革、城市的转型,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战略引领:

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认为,“多规合一”的“一”不单纯是个简单的规划,而是一个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指导作用的城市发展战略,这就是举全市之力形成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了厦门发展的“两个百年”愿景,即到建党100周年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到建国100周年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确定了5个城市发展定位,即国际知名花园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窗口城市、闽南地区中心城市、温馨包容幸福城市。

该规划将生态建设置于战略之首,保留十大山海通廊、划定800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控制237公里海岸线,这实际上为厦门的生态保护划下了一道道清晰的“红线”。厦门同安区龙东溪在城市规划中被划为非建设用地,在土地总体规划中被划为建设用地,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考虑,土规服从了城规;同安区虎头山城在城规中为生态绿地,在土规中为建设用地,从保护生态环境考虑,虎头山按生态用地落实;海沧区大屏山酒店项目用地在城规和土规都为建设用地,但项目用地与生态控制线存在着矛盾,最后该项目被取消,按生态控制线落实等等。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不同于一般的五年规划,也不同于某届政府出台的短期规划,而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战略,这意味着如果得到有效落实,厦门之美将不会因城市建设而被破坏。这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厦门民心所向。

一张蓝图覆盖:

厘清环保和发展界限

站在厦门市规划馆展厅内一个硕大的电子屏前,厦门市规划委党委书记王耀文告诉记者,把厦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张规划图用技术手段叠加在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12万块、306平方公里的红色差异图斑,如一个个“病灶”遍布厦门全境。规划各自为政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

一方面土地资源缺乏,一方面却又低效利用土地;一方面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又随意侵蚀,此类问题在许多城市都存在。由于“多规共存、各自表述”,规划之间相互矛盾,造成规划的约束和整体管控作用失效。“多规合一”势在必行。

厦门将执行“多规合一”的切入点,瞄准了建立统一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的城市理想空间形态为指引,统筹整合各个规划,衔接基础数据、用地分类标准和用地边界,统一各类图纸坐标系,形成覆盖全市域城乡的“一张蓝图”。这张蓝图,主要包括三张图。

第一张图是确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及城市空间容量。“多规合一”后,规划全市陆域面积1699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控制线范围981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640平方公里,海域及滩涂78平方公里;同时每个区的面积、人口等容量都作了确定,确定了区域内的水资源容量以及空间容量和空间控制线。

第二张图是生态控制区里面的细化内容。将其细分为基本农田103平方公里、生态林地682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等75平方公里、其他用地121平方公里。

第三张图是城市开发边界的细化内容,明确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划分,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厦门“多规合一”的“一张图”,首先强调“底线思维”“先底后图”,首先划定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各类规划的“红线”,统一管控边界,明确哪里能建设、哪里要保护,从规划上消除了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因为城市开发建设而不断被蚕食的可能。

一个平台管理:

实现项目审批流程再造

经过前期发改、规划、国土“三规合一”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厦门市逐步构建起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协同平台,将环保、海洋、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计生、农业等部门规划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并联审批。这正是“多规合一”带来的一项重要变化。

在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并联审批的办事指南被专门单列在一楼大厅东侧的一块电子触摸屏上,格外醒目。步入三楼的“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记者看到这里设置了两排共30余个业务窗口,每个窗口前都有人在办理业务。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是,这里的窗口不是简单地按照规划、国土、发改等部门设置的,而是按照建设项目的审批阶段跨部门设立。

“以前审批一个项目要每个部门挨个跑,人累不说,还要好几个月。”正在窗口取件的林玲告诉记者,现在“多规合一”让繁琐的手续得到简化,只要根据办事指南把材料准备齐全,递交到一个窗口,就可坐等审批结果,时间也比以前快多了。

据介绍,一个项目从用地规划许可到竣工验收的审批流程,厦门都推行“一表式”受理审批,各审批部门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实现审批信息实时共享。这样,从项目立项申请到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审批时间从53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从项目建议书到施工许可证核发,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22个工作日缩短至49个。

“多规合一”实现了一个平台协同管理、“一表式”受理审批、一个窗口统一收件,标志着政府审批从“串联”到“并联”的转变。它变“跑部门”为“部门跑”,变“一对多”为“多对一”,让老百姓“进一家门,办多家事”。这是厦门政府改革作出的重大转变,也标志着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