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大力提倡下,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正成为商业银行践行普惠金融,发展新业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当然,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盈利、成本和风险的关系。只有财务上可持续,配套上有保障,普惠金融才能持续推进
解决“三农”、小微企业、特殊人群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问题,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从近期陆续披露的商业银行2015年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网点建设等方式,促进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金融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农”“小微”贷款持续增长
年报显示,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净增1617亿元,增幅为9.4%;中国农业银行强化对“双创”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133亿元,同时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品质;中国银行首创“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平台,成功举办11场跨境撮合现场洽谈会,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
“小微企业是工商银行信贷支持的重要领域。”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说,2015年,工行小微企业贷款实现贷款增幅、客户总量增长以及申请贷款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目标。同时,工行还取消了所有涉及小微企业的收费,除了贷款利息之外,小微企业贷款其他相应服务一律不收费。
股份制银行也不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5年,中国光大银行在苏州等地进行试点,建立分行“小微信贷工厂”,有效提高对自主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效率。民生银行则持续优化社区网点布局,截至2015年末,其持有牌照的社区支行有1576家,比上年末增加833家,增幅达112.11%。
“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业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对推进普惠金融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
借新技术提升服务覆盖面
据了解,2015年,工商银行创新成立了网络融资中心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将线下专业化经营与线上标准化运营相结合,积极服务“双创”和消费扩大升级。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社区”,基于线下资源及线上开放平台构建O2O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缴费、出国金融、理财、贷款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已累计接入社区约1.2万个。
“2015年光大银行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客户双双突破2000万。”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说,为推动普惠金融落到实处,光大银行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简化客户操作流程,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
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据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介绍,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投入上亿元,在浙江省1.5万余个行政村全部免费安装“惠农通”,并以“惠农通”为基础,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互联网建设。
“当前,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商业银行可以从技术上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欠缺和不足,使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个人用户能够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蔡浩说。
可持续性不能忽视
目前,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蔡浩认为,践行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如果用传统基层网点铺开的方式,每年维护网点、设备、房屋等的费用就是一大笔开销。而由于偏远农村金融结算金额较小,设备利用率低,银行可能长时间收不回成本。
“普惠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如果盈利与成本、风险不匹配,财务上将不可持续,这是上市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董希淼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银行层面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外,还需要政府完善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比如,建立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对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建立农村征信体系,提升农村信用基础水平;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面等。
此外,董希淼表示,上市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互联网创新,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配合国家对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县域乃至村域互联网金融服务,并借助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小微担保体系的建设,探索适合“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