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到开封,不知道大宋文化的辉煌灿烂;不来开封过清明节,不知道清明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全国率先唱响“文化+”理念的城市,河南开封借助国家级节会品牌——清明文化节,以“文化+节会”的生动实践,将一个意蕴丰富的宋韵清明呈现在世人面前。
移步开封城,一步入大宋
古有《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开封人民踏青游玩,“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今有“清明上河园”,园中的“船工”灰布短打,头戴斗笠,静等客来;“梁山好汉”又上演一出生动的表演;“王员外”家的小姐正向人头攒动的绣楼下抛绣球招亲……颇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大宋”的感觉。
“紧紧抓住宋文化,在清明上河图原址开封直接复原。在复原过程中努力提高文化结合程度,减少拼凑痕迹。”这是当年首创人员给自己的定位。仿古特色的木质“牛车轮”和“日晷”,朴拙的“民间木桶”和古雅的“青铜樽”,甚至所有园内工作人员都必须身穿宋服,清明上河园对宋文化元素的植入可谓极尽巧思。
说起清明上河园的兴建,市场部经理石占良颇有感触。清明上河园的修建工作1992年时已经开始,“当时国家、开封市共投资600余万元建设清明上河园,也曾因遇到种种困难而停工,虽一波三折清明上河园最终落地了。”清明上河园1998年10月28日开业,第一年度收入已近300万元,近年来更成为开封市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文化+节会”,传承古文化
作为完全复原清明上河图实景的国家5A级风景区,清明上河园依托深厚的北宋文化,巧妙借力《清明上河图》,提出“文化+节会”的理念,举办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
2016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以“传承文明,拥抱春天”为主题,发起踏春大巡游活动。这项由民间团体倡议发起的大巡游活动举办7年来,报名参加的人数迅速增加到1000人以上。某种意义上讲,这支浩浩荡荡穿越古色古香街区的巡游队伍是活的、流动的“民俗博物馆”。
文化赠柳、傩面、踏青、寒食、秋千……众多在普通人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清明习俗,也正借力清明文化节重新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开封盘鼓、梵乐、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等曾经近乎失传的民间艺术,同样在清明文化节中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文化+节会”,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传承和再现中华文化。
“文化+”行动,发展新产业
2015年9月,开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规划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等10个专项行动。“文化+”,是指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形态,让游客得以融入在北宋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近年来,游客数量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不断增加。”景区工作人员证实,2015年仅清明小长假3天,开封游客接待数量近80万人次,今年清明小长假首日更是人气大爆棚。
事实上,以“宋韵清明、美丽开封”为主题,以清明上河园为重点,开封市在清明文化节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城联动”的发展模式。从开封多年前的“老三篇”(龙亭、铁塔、大相国寺),到“新三篇”(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和开封府),再到2013年的“一河两街三秀”、2014年的“一湖两巷三园”、2015年的十大重点文化项目,开封每年都有一大批文化项目建成落地。
清明文化节涵养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加速了文化产业资本的聚集。从资源的简单叠加到高效整合,从管理的粗放松散到精致细密,从模式的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清明文化节正逐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