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帮助“亲人”拔穷根
——记山东省淄博市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刘昌法
▲ 刘昌法与村民交谈。(资料图片)
◀ 刘昌法看望老人。 梁立新摄

本报记者 单保江

人物小传

刘昌法曾是山东淄博市委政研室农村科科长,2012年至2015年,被派驻到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任“第一书记”,他把该村发展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特色旅游村;2015年7月,被派驻到省级贫困村——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任职“第一书记”。

绕过一座座山,翻过一道道岭。初春时节,《经济日报》记者来到群山环抱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

小小山村很热闹。五六处新房正在依山就坡兴建,还有一些新房在装修。村头挂着“人间烟火”牌匾的大院里,红灯笼在料峭春风中摆动。这里是村里的游客餐饮中心,可容纳百余人同时就餐。

村民徐传伟正在跟装修工人商量:“能不能快点到我家干?”山上的花蕾正含苞待放,前来踏青的人越来越多,清明节、五一节将接踵而至,村里原来没活干的工匠们现在忙得一塌糊涂,徐传伟真有点急了。

村党支部书记牛占月告诉记者,这热闹景象,是淄博市委政研室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刘昌法带来的。刘书记驻村3年,上小峰村从省重点贫困村变成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特色旅游村,成了全国扶贫改革试点典型。

走到群众心里去

2012年,淄博市委政研室农村科科长刘昌法满49岁了,按当时政策,他很快就要“内退”了。

这时,淄博市选拔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谁都没有想到,刘昌法征得家人同意后,主动报名了。

偏僻的上小峰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村民老的老、小的小,冷冷清清。村子距离淄博市区80公里,交通不便,去一次市里要倒4次车、花大半天时间。

全村205户中有114户是贫困户,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刘昌法放下铺盖,要走访群众。牛占月说:“我领你去,青壮年不在家,生人很难进门。”

刘昌法说不用领,他觉得把群众当亲人,就不难走到他们心里去。

任学美大娘那年82岁,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另外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出嫁不在身边。刘昌法上门嘘寒问暖。不久后,他再次登门,带来了眼药水和消炎药。原来,他看到大娘眼睛红肿、瘙痒,回城向医生咨询后给大娘买了药。

无论是在上小峰村,还是后来到西沙井村,刘昌法都是很快就走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谁家有什么困难,他都记下来,常常自己搭钱帮着解决难题。

用了几次药,任学美大娘的眼病就好了。打那之后,儿女孝敬她的东西,她总要给刘昌法留一份。2013年春节,刘昌法为躲开“正月酒”晚回村几天,老人见面时不高兴了:“给你留的好吃的都坏了,你咋不早来?”

老人给刘昌法200元钱,说是孩子结婚提前送个喜钱;还亲自采了野菊花装在枕头里,让老刘醒脑明目。

刘昌法的日记里,记着村民给他送来的蔬菜、鸡蛋、馒头和老母鸡、野兔等。有一次,他得了湿疹,瘙痒难眠。70多岁的村民赵心山上山采药,帮他凑齐中药进行治疗。多么淳朴的村民,你给他一滴水,他恨不得给你一条河。但群众送来的东西,刘昌法总是想办法还回去。

徐传伟曾当过村支书,后来到镇信用社当保安。他想不到,刘昌法到镇上办事,会上门找他谈心问计。后来,他辞职回村办“农家乐”,两口子都能挣活钱,收入大大增加。他对记者说:“俺村的孩子,刘书记都能叫出小名来。村里的狗见了他,也会跑过来摇尾巴。”

村里有些事,像村容整治、垃圾清理、旱厕改造等,有的群众不理解、不接茬。村里一些老人就会出面说话,帮助刘昌法把工作开展起来。

去年年底,淄博市委书记王浩下村调研,走进了刘昌法在西沙井村的“家”,发现饭桌上有半碗面条。那是刘昌法吃饭时有村民因纠纷找他,他筷子一放就出去了。桌子上还有一摞日记本,王浩数了数共9本。翻开一看,里面有包村感悟,也有农家忧乐。王浩深有感触:带着感情扶贫,才能扶出成效。

让贫困户当股东

拔穷根必须上项目。刘昌法和村领导班子筛选来筛选去,瞄准了乡村旅游和水产业。

好山好水,最适合搞农家乐。他们盘算了几个方案:引进大企业,群众实惠少;群众一家一户干,食品安全、住宿卫生等难把关,弄不好一粒老鼠屎能坏一锅粥。思来想去,村里决定成立旅游股份公司,统一打市场。

村民们有闲置房的投入房子,有钱的投钱,都折合成股份。上级拨下来的扶贫款,也折成贫困户的股份,每户3.932股,全村贫困户共占29.5%的股份。村民在公司干,还有工资收入,农产品价格也比过去高。去年,公司就开始分红了。

村民牛思恩去年拿出独门独院的两间房开办“农家乐”。房间改造后,大床、电视、厨房、水冲式厕所、太阳能洗浴等一应俱全,每个床位每天50元至80元。老牛说,俺村“贫困户当股东”,成了全国扶贫试验区的好经验。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50多家,成了村里的摇钱树。

去年,“农家乐”旅游给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10万元。村里还招商引资,建起水厂,安排部分村民就近就业,每年为集体增收5万元。62岁的原村支书宋元仓说,刘昌法驻村3年,争取来项目14个、资金203万元。村里修建了6座拦河坝,修了旅游观光路,打了深水井,改造了村电网,硬化了村内道路。

焦裕禄的故乡人

按规定,淄博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干满一年就可以轮换。刘昌法干满一年时,村民们舍不得他走。牛占月跑了十几公里路,找到一位笔杆子写了挽留信,党员和村民代表摁上手印,要求留下刘昌法。刘昌法也愿意留下来继续干。

春去秋来,村班子理顺了,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扶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村民们再一次摁手印,还想挽留刘昌法,但没有成功。

刘昌法喜欢上了驻村扶贫,根据他的要求,市里安排他到西沙井村继续干,但也给他压了更重的担子:担任市扶贫办副主任,承包一个村,同时兼顾全市的扶贫工作。

在艰苦的地方从事艰难的工作,刘昌法真的就那么甘之如饴吗?刘昌法说,除了愧对妻子、孩子和父母外,自己从来不后悔这一选择。

博山区是焦裕禄的故乡。焦裕禄42年的生命中,在博山度过了23年。每每走过路边那写着“焦裕禄纪念馆”的大牌子,刘昌法都会感到,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每次回家,老父亲也会鼓励刘昌法。老父亲曾是煤矿工人、青年突击队先锋,25岁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刘昌法前进的精神动力。

刘昌法真诚地告诉记者,自己只是全市265个“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搞扶贫攻坚,靠的主要是党组织的力量。贫困户冬天无煤取暖,自己一个电话,淄博市委政研室就送来了煤;村里施工缺水泥,政研室也很快就送来了。不仅如此,淄博市委政研室的同事还一对一结对帮扶上小峰村18个最困难的家庭。有难题,大家一起出主意、想点子。需要协调问题,无论找到哪个部门,都是一路绿灯。村民的笑脸、领导的鼓励,再加上各方面的支持,让刘昌法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搞驻村扶贫工作,他苦在其中、乐在其中,也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