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井医生”勇创新
——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井下作业技能专家杨义兴
本报记者 齐 慧
杨义兴(左)现场传授工作技能。(资料图片)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修井工人,凭着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钻研三郎”的绰号,为他在修井行业取得成功打好了第一个坚实的桩;他曾是一个平凡的班长,靠着率先垂范赢得“火线班长”的尊称;他曾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凭着敏锐的洞察意识和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赢得了“技能专家”的美誉。他就是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井下作业技能专家、长庆油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第十采油厂第三修井大队技术组组长杨义兴。

油田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钻井苦,井下累,又苦又累修井队”。1995年,杨义兴来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修井队,当上一名普通的修井工。从来到修井队的这一刻起,他就满怀豪情,决心干一番事业。他给父母写信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一定会在修井这一行干出成绩的。

有一年寒冬,杨义兴正在钻水泥塞,油丝伴水不断从井内喷射出来,落到井口上,很快结成一层光滑的冰面。他的身上、脸上也早甩上了油污、冰碴儿,可是他顾不上擦一把。有人问:“你们这么干,不觉得冷,不觉得苦吗?”杨义兴说得好:“修完了这口井,还有下一口,我们是油井的医生,哪有医生见了病人不心急的?心急,干活急,早忘了冷,忘了苦了!”

当上班长后,一些技术问题总困扰着他。于是,他把施工现场当成课堂,把成功实践当作教材,把设备故障当成课题,把身边能人当成老师。每日清晨,当同事们还沉浸在梦乡时,他早已拿起《修井工程》《采油技术手册》认真学习。下班后,大家都去休息,他却拿出随身带来的书籍,结合当天的实践研究操作技术和方法,不时从口袋里掏出笔,记录各种重要数据和操作方法。很快,他就全面掌握了修井技术。

他回忆说,修井这么多年,最考验技术的一次是2011年11月的怀平6井射孔枪及管串打捞。当时,水平井在长庆油田刚投入开发,井身结构复杂,落物构件多且部位、性状特殊。水平井大修打捞作业当时是长庆油田乃至全国各大油田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一无技术标准,二无借鉴经验,三无打捞工具。但他和团队坚持了下来,他说:“我们必须拿下怀平6井。”为了这口井,大家苦战了30多天,打捞100多次,每天起下油管500多根,没有一人喊累。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步行到井场开始一天的打捞工作。晚上收工吃饭时,他还不休息,端着碗和大家讨论当天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掏出本子记录大家的建议,制定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这口井终于被成功拿下了,每天产油6吨多,实现了长庆油田首口水平井复杂打捞的成功。

“不能让一口井报废”“压力也是动力,有动力就能创造,就能产生新方法”。他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技术难度极高的大修井重新焕发了活力,由他负责组织施工的36口大修复杂解卡打捞井施工一次合格率达98%以上,成功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要是遇到特殊作业或者大型施工,杨义兴本人一定是在现场组织作业。不管是哪个单位,只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打电话向他咨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多年来,他不但自己勤学文化、苦练本领,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身边的员工,带动培养了一批优秀岗位技术能手。

2014年,公司成立了以杨义兴为带头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表示,这只是创新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在打造超低渗油藏持续稳产示范、打造超低渗油藏水平井规模有效开发示范和油田公司实现5000万吨持续稳产和提质增效的道路上,工作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