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干点什么才是国际一流
王 晋

中国,北京,长安街旁。国家大剧院像一片文化的磁石,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名家名团名剧目在此,无数热情的观众在此。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这里每天上演各种节目,无数人的梦想从这里启航。

传播艺术,滋养心灵

丰富多彩的演出奠定了国家大剧院世界一流剧院的国际地位

猴年春节,不少人选择在国家大剧院品味艺术盛宴,过一个文化年。

从正月初二至初六,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剧场《一千零一夜》、“拉德斯基进行时”北京管乐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北京京剧院传统名剧《龙凤呈祥》《四郎探母》《锁麟囊》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三个和尚》11台24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为观众贺岁。

在国家大剧院里,观众获得的不仅是滋养,还有启迪。

2015年12月22日,这是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时间。下午不到3点,音乐厅前已排起长队。之前的“向军旗敬礼”音乐会爆满,观众们期待着半小时后的“欢乐的节日”音乐会。与日常演出不同,在这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奉上的音乐会上,每到曲间,指挥张海峰就像位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观众介绍即将演奏的乐器、曲目风格。“单簧管在管乐队里非常重要,下面演奏的这首《馅饼波尔卡》就是一支著名的曲子。同样的曲调,通过不同的律动,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什么风格呢?演奏时,我会告诉大家。”演奏中,随着音乐变化,他向观众席举起“波萨诺瓦”“曼波”“桑巴”等牌子,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

74岁的于淑珍是老北京,她住在北五环外的天通苑,老人上午11点就出门了。“这是我第一次来,确实好看,建筑好、环境好、节目好。上一场我也看了,也是这个乐团演奏的,他们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现场演奏,特别棒!国家大剧院就像我们国家的牌匾,国家富强了,该有这么个地方,让老百姓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最高表演中心,坚持高雅艺术定位,每年演出场次不少于800场。8年间,有7000多场演出在这里上演。曾经,北京观众“每年等一剧”,如今,却是“演出无淡季”。每年的歌剧节、五月音乐节、八月合唱节、舞蹈节等吸引着各国的表演艺术家在这里登台,世界级大师和顶级名团频繁到访。细数这些年大剧院铺就的“星光大道”,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殿堂级艺术大师和著名院团都在这里亮过相:阿巴多、西蒙·拉特、杨颂斯、洛林·马泽尔、艾森巴赫、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乌戈·德·安纳、强卡洛、诺伊梅尔……从指挥家、歌唱家到演奏家、舞蹈家,从著名导演到顶级舞美设计师,还有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团。多明戈已与国家大剧院合作了两部歌剧,他在排练中说,“我期待着与大剧院进行第三次合作”。他们与国家大剧院频繁而密切的合作,有力证明了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一流剧院已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艺术普及,“滴灌”无声

敞开艺术的大门,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

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国家大剧院就确立了“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以“艺术改变生活”为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艺术普及,在国家大剧院被称为“滴灌”工程。截至2015年底,8300余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惠及了不同的群体。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部长王大羽总是很忙。见到他时,他正在张罗当天的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他对音乐普及活动如数家珍:每周一次的周末音乐会、每周末的经典艺术讲座、每年400场的空间演出、每年100场的讲座演出……在这些普及教育活动中,不少知名艺术家与青少年同台演出,一起排练,孩子们特别兴奋。王大羽说,“做好艺术普及确实不容易。艺术普及,要了解各艺术门类,知道各门类里最好的艺术家,还要了解观众。这些年做下来,我们越做越高兴,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普及教育,不仅发生在大剧院内,很多活动走向了社区、学校和军营。

午后,北京市第166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一节京剧课。国家大剧院“京剧进校园”活动正在举行。“京剧的四功五法是什么?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含义?”讲台上,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演示着“手眼身法步”,孩子们认真地模仿着,兴趣十足。古老的国粹在课堂上活泛起来,充满了魅力。2014年起,国家大剧院与校尉小学、自忠小学合作,承担了学校全部的美育课,他们聘请老师帮学校办起了话剧班、舞蹈班、手工班等。校尉胡同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吴薇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是打工子弟,他们走进国家大剧院,欣赏过京剧、歌剧、芭蕾舞等。每到课间操播放音乐,孩子们都能叫出曲名”。

自制剧目,种下未来

优质的原创作品,是向艺术高峰攀登的阶梯

《简爱》《阿依达》《骆驼祥子》《王府井》……这些国家大剧院倾心打造的原创作品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剧目。

打造原创剧目,考量的是一个剧院的综合能力,从选剧本、请导演、选演员到排练、舞美、灯光、音响、服装,每个细节都要付出心血。

“艺术生产是大剧院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我们一直轰轰烈烈地坚持艺术生产,为什么?原因有二,第一,按照国际惯例,艺术生产是大剧院的立院之本;第二,在当今这个时代,人民呼唤艺术精品的出现,这是我们的责任。”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说,8年,国家大剧院从零起步,打造了59部自排剧目。“我们是从2008年正式启动自排剧目的,2010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成立后,开始有规模地进行艺术制作,主要以歌剧为主,同时兼顾话剧、舞剧、戏曲,每年推出8部左右的剧目。”2015年,是国家大剧院艺术生产的丰收年,推出了12部剧目,而国际知名剧院的生产规模一般在6到8部。除了量的突破,质量的提升、制作的精良、管理的规范、市场的反映也业绩不凡。在艺术制作水准上,每部剧的主创、主演团队都在国际上选聘,从剧本、演员、制作、作曲、舞台设计等各个环节打造精品,力图做到“做一部、立一部、留一部、传开一部”。这些自制剧票务销售量平均已达到86.6%,有的剧目销售率达百分之百。

新编历史京剧《正考父》的作曲、指挥朱绍玉是第四次与大剧院合作。他说,“大剧院在艺术生产方面非常严谨。我经常在全国跑,不管是文艺界的还是普通观众,提到在剧院登台演出或观看演出,都感觉是心愿达成了!在大剧院上演的一定是拳头产品,在艺术质量、在思想导向上是标杆,传递的是正能量”。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参与和见证了这座剧院从零开始的发展历程,“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确立了‘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这三性合一,密不可分。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感受艺术享受生活,推动中国表演艺术繁荣发展,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可以说,这些目标我们一一实现了”。如今,国家大剧院已成为世界上艺术演出和艺术生产最活跃的剧院之一。

很多人喜欢大剧院的建筑,它像一只鸟蛋,孵化着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梦想。国家大剧院人有个共同的梦想——让大剧院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