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广东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只见院子里摆放着一排排集装箱。记者好奇地问:“七八年前,我不止一次来过你们公司采访,记得你们是专做UPS(不间断电源)的,怎么现在改行了?”
“没错,UPS现在仍然是我们的主业,而且是越做越高级,和你以前看到的大不一样了。”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兴奋地解释着,“这些集装箱是个1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在沙漠上能起大作用,这是公司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易事特调整发展战略,除了继续做好主业,也涉足光伏发电和智能微电网领域。“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大好发展机遇,公司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现在效果已初步显现,2016年公司产值预计又会翻一番。”何思模说。
198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何思模靠3000元在江苏扬州创办了易事特,生产稳压电源。工厂于2001年搬迁到东莞,开始主要给德国施耐德等外国品牌做贴牌、代加工。2006年,施耐德和易事特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主要生产UPS。
代工生意虽说业务稳定、简单,但挣的是辛苦小钱。何思模开始寻思着怎样改变低端定位。于是,他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在贴牌生产的同时进行技术创新,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反倒让“有准备”的易事特得以借船出海,闯关国际市场。原来,公司合资方施耐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股价跌去75%。何思模觉得“抄底”的机会来了,几经谈判,易事特最终仅以2.77亿元回购施耐德在合资公司中所占的60%股权,公司也实现了从合资企业到全民营企业的转型,从而实力大增。何思模介绍,2009年易事特的业绩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以来的增幅从未低于50%。
比“抄底”500强企业更令何思模得意的,是成功拿下美国夏威夷地铁的UPS项目。2007年,何思模在美国硅谷考察时偶然得知夏威夷要建地铁的消息,他的团队很快拿出了实验报告。“对方开始不相信我们能够提供他们要的方案。”于是,何思模让团队带着方案去硅谷反复做“破坏性”实验。结果,高效安全的方案折服了当地政府,赢得了订单。“直到2015年10月才将货交齐到夏威夷的檀香山。”技术攻关、合同谈判……数不清的日夜煎熬,易事特最终换来了一张漂亮的国际轨道交通电源工程通行证。
近年来,尽管易事特已经稳居UPS行业“老大”地位,但它做大做强的梦想从未停止。纵向上,依靠精耕细作提升产业链,不断做好主业,从过去提供单个产品到为客户提供IDC数据中心一站式产品服务,目前产品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横向上,整合技术力量,驰骋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力争“做强”光伏发电站、“做大”新能源充电桩。
易事特已于2014年成功登陆创业板,目前市值近170亿元。“企业要不断地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才有未来,代工时代毛利只有6%,自有品牌时代高达35%至40%。”何思模的话道出了企业转型的紧迫性,也显示了升级后的巨大诱惑。
易事特无疑是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精彩范例。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创新,进出口要从“大进大出”转变成“优进优出”。作为依靠加工贸易起家的城市,东莞在历经多年的艰难改革创新之后也迎来了一片难得的“春色”:目前有2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自主品牌,累计注册品牌突破1万个;每出口100件产品,就有74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
与之相伴的是东莞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正不断增强。东莞市统计局局长梁佳沂说:东莞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由2010年的13.7%提高到2015年的36.6%;外向依存度从最高时的433.8%下降到目前166.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8.5%,5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