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自然
滨海新区以众创空间承载“双创”,完善政策体系、搭建平台载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生态系统
全国两会期间,《经济日报》记者就天津滨海新区如何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契机,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亮点,促进新区加快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
宗国英代表介绍,“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全力构建全链条的创新创业生态圈。5年来,建成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10家。在累计实施的20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中,天河一号、曙光星云等一批技术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小巨人企业115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62家。特别是2015年9月21日“双创特区”启动建设以来,平均每周新增“双创”企业125家,截至去年底累计新增注册企业2278户。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在于以简政放权助推‘双创’,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和‘一个部门管市场’的管理模式,实行一站式、一体化的保姆式服务,简化创业流程,降低创新难度。”宗国英代表说,以示范平台带动“双创”,天津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双创发展资金,瞄准三大特色,重点发展六大产业,打造全市乃至全国推进创新创业的示范区。以众创空间承载“双创”,围绕在哪创业、钱从哪来、谁来创业、谁来服务4个突出问题,完善政策体系、搭建平台载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良好环境保障“双创”,深入开展“一助两促”活动,建立科技资源要素和设施开放共享机制,推行人才绿卡制度,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推动创新创业。
宗国英代表表示,下一步滨海新区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下更大力气,推动创新创业取得更大成效,力争到2020年,累计引进100家领军企业,打造30家众创空间,聚集年税收贡献超千万元的企业1000家,创新创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政策体系,引领全区掀起创新创业热潮,让“双创”成为滨海新区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