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幅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延续2012年以来向下倾斜的“L型”走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与GDP增幅之比降为0.9,远低于2011年的1.4,也低于2014年的1.1。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另一方面,国家推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趋于放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措施,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相对冲,使得工业增速处于稳定的低位运行。
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转变为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虽然工业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业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升级势头良好,内部各行业分化更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型产业以及钢铁、有色、水泥、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或同比下降或增长明显放缓,而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如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生产则比较平稳。不过,目前重化等传统行业在工业所占比重很大,高技术产业前期发展基数较低,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占比尚小,只有11.8%,新兴产业占GDP不足8%。高技术产业增长不能弥补传统产业的下降,工业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还未到位。
当前工业、制造业突出的矛盾就在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一方面低端产品过剩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又短缺供不应求。产品的质量、品种满足不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品牌、时尚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至于生产资料产品,比如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80%仍然依靠进口。
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振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用工需求和投资需求继续呈回落态势。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价格持续下跌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面临困难的复杂性不可低估。
不过,国内不断深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工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改革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一系列的社会、民生需求需要钢铁、建材等大规模工业产品的支撑,为工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可以初步判断,2016年工业经济回升基础仍很脆弱,但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因素的支撑,有望保持相对平稳的低位运行态势。
2016年的工业发展,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的有效供给,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工业增长的动力转换。加速培育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改造传统产业,化解产能过剩,进而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服务和支撑功能,构建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特别是要关注和培养新兴业态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降低工业企业成本。成本是工业企业当前所面临困难的核心所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于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改善制造企业经营环境,取消不合理收费,从选择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转向普适性的减税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拓宽其资金来源,促进资金汇聚渠道的多样化。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率。目前,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后发国家追赶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增长动力,实现创新驱动。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优化、“两化”融合、消除瓶颈、补齐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向高端领域突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