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保先行构建一体生活圈
本报记者 祝惠春

同呼吸,共命运。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两年来,京津冀生态圈迎来区域生态重建的历史性机遇。

过去,三地“各扫门前雪”,“绿屏”断裂,“绿廊”错位。但是,空气会串门,水流能跨界,治标不治本。协同发展以来,三地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联合立法、统一监测,合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实施风沙源治理,为京津冀构建统一“生态屏障”,一张“生态蓝图”管到底,共享共建、联防联治。

北京主动作为,五年投入7700亿元,压煤、控车、减排、降尘,招招剑指治霾要害。河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拔烟囱、压钢铁、减煤炭,累计压减钢铁产能7497万吨、水泥1.38亿吨、煤炭2197万吨。天津立法,将市域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划为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每年植树造林50万亩,携手京冀再造美丽河山……

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协同治污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北京、天津共投入8.6亿元,支持河北四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淘汰锅炉,压减燃煤量。

两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15年完成平原造林150万亩;京津冀区城PM2.5平均浓度2015年比2013年下降27.4%;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工建设;白洋淀、衡水湖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启动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签署了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框架协议等;北京市和承德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建设……

生态改善是民生改善的一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点在民生,落脚点也在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三地民众,这是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动力源泉。

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制,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让协同发展的成果惠及三地民众的大幕正在开启。随着民生项目火热推进,横亘在京津冀区域间的巨大公共服务鸿沟正在得到有序填补、消弭。

如今,出京养老,成了不少北京老人的新选择。2015年,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订协议:北京老人住到河北、天津的养老院,本该享受的各项政府补贴都会跟着走,而且补贴幅度不会降低。同时,三地将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养老服务的身份和户籍障碍。“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服务指南”也即将出台。

在医疗卫生合作方面,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疾病防控、卫生应急采供血和监督管理协同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加快建立。

在社保合作方面,“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三省市社会保障卡均已实现统筹区域内的医疗保险费用即时结算;截至2015年底,京津冀三省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分别超过1600万人、1000万人、4300万人;共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超过11万人次,转移资金超过32亿元。

在教育领域合作方面,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三省市工业大学和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相继成立,北京大学牵头与南开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河北省6所交通职业学校加入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北京景山学校在河北曹妃甸设立12年一贯制分校已达成意向。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分别与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合作办学、组建集团,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向津冀地区辐射。

在文化旅游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旅游“一张图、一张网、一张卡”加快推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多条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

随着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化,养老、旅游、购物等消费活动的一体化,一个京津冀一体生活圈悄然出现。未来,三地居民将收获一个更美丽、更宜居的京津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