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各代表团全体会议、代表小组会议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议,分组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代表、委员们围绕规划建言献策,这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主题之一。
科学研判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制定规划纲要,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把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做好“十三五”规划,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描绘好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有人提出,进行市场经济的中国为何还需要编制“五年规划”?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五年规划”的性质和内容,早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五年计划”。一字之变,体现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新定位。在这个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要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编制“五年规划”,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强化对政府的约束,也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意见,真正做到了“聚众智编规划、汇众力建小康”。发展新理念和经济新常态贯穿于规划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也落实在各项重大政策举措上。规划中确定了一系列主要任务目标,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等。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还科学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4大类25项量化指标,其中13项是针对政府的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则主要针对市场化和竞争性领域。
实践证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经验,五年规划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中国坚持制定全面而灵活的改革路线图,这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受益匪浅。相比之下很多西方政府缺少完善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发展不充分,中国的经验值得西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