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哪里也没去,就在家看看全球金融市场走势,思考一些问题。这不,年后就到G20‘中国时间’,紧接着又进入两会‘晒国家账本’时间。”3月2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接受《经济日报》“金记者”采访时说。
波动未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前后,“新广场协议”被频繁炒作。“‘新广场协议’是子虚乌有的说法。”楼继伟笑称,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前几天也提到,当年“广场协议”签署的前提,一是全球经济面临较大危机,二是存在严重扭曲。现在G20没有面对较大危机,也不存在严重的扭曲,因此不具备签署的条件。
“近期的市场波动,并没有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这也是G20各国总体的看法。”楼继伟说,当然还须正视问题和风险,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世界经济面临一些中长期挑战,需要考虑如何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
楼继伟形象地举例,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刚发生,大家站在悬崖边上,都积极同意改革;那么,如今就好比远离悬崖,不易形成改革共识,且现阶段各国经济复苏状况不同,如何使用政策工具、侧重点在哪,各国还存在分歧。以财政政策为例,有些国家主张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但有些国家反对,认为这只会掩盖经济风险,且没有充足的政策实施空间。而对于货币政策,大家在肯定其应对危机作用的同时,却在负利率政策的利弊上争论激烈。
“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认为QE是通过‘买时间’来进行结构性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8年了,不少国家担心负利率环境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恶化,如果负利率政策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话,银行体系还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楼继伟说。
结构性改革成共识
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各国在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上达成一致。但是,如何推进结构性改革?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的两大成果建议“出炉”,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即构建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指导原则、建立结构性改革进展评估的指标体系。
“结构性改革是要讲顺序的。”楼继伟说,见效快的措施先实施,比如提高行政效率。“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我邀请所有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到中国很多城市去看一看。那里的行政服务大厅普遍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楼继伟说,过去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办不下来的事,现在几天、几周就办成了,极大地促进了创业、创新。但是,并非所有的改革都是既惠当前又利长远,不少改革短期会很“痛苦”,但长期将发挥很大作用,比如去产能。楼继伟说,像这样的改革就需要提前“拉单子”,早着手准备。
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对G20各方凝聚共识、树立典范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楼继伟印象深刻的是,在3年前的G20会议上,中方强调应深化结构性改革时,有的国家不予理会,有的国家则当场反驳,而今已成为各国共识。这与当前各国面临的中长期改革问题紧密有关,也与中国先行先试、创新实践带来的成效有关。
如今,中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为66.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为50.5%,在适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这样的经济结构能够支撑中高速增长不易,未来更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更大的增长潜力。
“目前,中国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巨大的改革空间保障中高速增长。”楼继伟说,供给侧生产要素效率的改善、配置扭曲的解除、交易成本的下降,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在财政政策工具里,债务也有一定空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3%的赤字率标准并不是太客观,即使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当前的赤字率也不到3%,不是很高。”楼继伟说。
中国当期债务可控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债务状况?会否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隐患?
“当期债务可控。”楼继伟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去年,中央和地方直接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接近40%,有的发达国家达到70%到80%。而对于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评估代偿率。“代偿率是不断变动的,经济好的时候隐性担保债务大部分都不会实现,但经济下行的时候,隐性担保债务实现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有的国际组织估计我国政府债务率略高于40%是可以理解的。”楼继伟表示,今年还将继续置换到期债务。因为预算法只允许省级政府发债,各省份到期债务规模都有统计,以省份为单位看我国政府债务是可控的。
“不过,要把政策空间用好,需要将短期就能见效和长期才能显效的措施搭配推进。”楼继伟说,在中国,现在很多措施已经见到成效。未来,除了实施简政放权、鼓励创新和投资的减税政策,还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包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可携带,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定居,使得劳动力按照其适宜的配置要求流动。
楼继伟认为,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等举措短期可能是紧缩性的,但中期看,是扩张性的措施,必须推进。“我们的储蓄率还较高,必须要有投资而且是高质量的投资和创新性的投资。”楼继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