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蔡 闯 刘文嘉 罗容海
2015年元旦前夕,在电视机前收看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建福发现了一个细节:“总书记是在办公室里讲的,他书架上的显著位置放着一本《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亮等遍览六经、四史,诸子百家,采择编辑而成的匡政经典。在于建福看来,这本不经意出现的书,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经典当中挖掘当代价值”的一个象征。
见微而知著。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执政话语体系。
世界胸襟、中国情怀,历史视野、时代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新路,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
从“三个独特”,到“四个讲清楚”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泱泱五千年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政情、民俗,如何阐扬它一直是当代中国的紧要命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上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上继承传统文化,从寻找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上发展传统文化,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和理论。
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他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2014年2月24日,针对今天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法,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一语破的:“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两创”“三个独特”“四个讲清楚”,言简意赅却内涵丰富,形成了继承、阐扬、创造性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文化塑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以“新五化”“五大理念”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思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丰富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正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探索出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大格局大气象。
从一种价值,到一个梦想
——“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习近平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是理念,也是实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重整,用马克思主义视野、方法、观点引领当代思想文化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提出了兼具时代精神和传统渊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夯实着中国人民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再次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此外,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他还曾用质朴的语言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鲜活的阐释——“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应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阐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渐起到了成风化人的作用:
——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传统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公序良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价值力量。
——廉政文化、修身智慧、敬畏精神、慎独意识、民本思想被引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成为了正党风、转民风、树新风的重要抓手;诚心正意、手握戒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变为了党员干部修身的自觉。
从“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习近平援引中国古训的警示之语振聋发聩:“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传递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志;“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强调了慎独慎微、手握戒尺的意义;“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宣示了执纪问责、严明纪律的决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重申了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宗旨……
这些,不仅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也成为了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新探索,成为了“道德昌则政化明”的时代注解。
有价值才能形成力量,有力量才能追寻梦想。经历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见证着“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正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
从“天下一家”,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下一家”的观念源远流长。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举行,面对各国来宾,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演讲中,他真诚透露,自己“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事实上,自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走到哪里,就把“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带到哪里。从2013年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到2014年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呼吁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再到参加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提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下百次,热切传递着“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的信念。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著名学家牟钟鉴在《共同体:人类命运,中国经验》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血脉流长、纽带坚固,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共同体中是仅见的,“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成就都可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系列重要智慧”。牟钟鉴认为,尤其需要注重中国智慧中的“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以及“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
在“鸡犬之声相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唯有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人类才有机会携手迈向崭新未来。而作为倡导者和引领者的中国,其展示出的,正是5000年礼义之邦的大国精神和文化。
“礼之用,和为贵。”
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习近平将和平、和睦、和谐定义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习近平以中国智慧一举廓清。
“合则强,孤则弱。”
2014年11月,北京雁栖湖畔,习近平以一句唐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的新愿景”的期望。
2013年,习近平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目前已经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参与。
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57国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在开业仪式上,习近平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计利当计天下利。”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新平台,“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堪称中国“合”文化的典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都凝聚在“小康”这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全面建成的时刻;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