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当年的重污染城市到如今全国治霾的“正能量”——
“兰州蓝”是怎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2012年以来,兰州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图为兰州市民在蓝天白云下放风筝,尽享春日暖阳。 本报记者 李琛奇摄

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是兰州人民的一个重大“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

但从2012年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兰州市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闯出了一条重污染城市的治霾新路子。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兰州经验”。在2015年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等机构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兰州蓝”正逐渐成为一个让所有兰州人引以为傲的新名词。“兰州蓝”是怎样“炼成”的?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说,“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此外,“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理地貌极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也是影响兰州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改变”的判断: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改变只有布置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自此,兰州市全面打响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

省市联动 科学治理

“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的策略在于上下结合、省市联动,走了一条科学治污的路子。”袁占亭介绍说,2012年以来,兰州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省级层面,甘肃省委专门成立以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为组长的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委书记王三运明确要求兰州市“要把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

为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和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等5个专项治理方案。在“1+5”规划框架中,兰州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练实施了916个项目,通过项目推进治污工作。

在治理工作中,兰州从造成大气污染的成因出发,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

减排方面,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先后引导投入1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等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进行深度治理,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至2015年“冬防”期间,对194家砖瓦、铸造等企业实行了停产减排措施。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关闭淘汰,其中2014年关闭淘汰7家企业的20条(台、套)落后生产线,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同时,启动实施78户企业向兰州新区搬迁改造,促进了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

压煤是指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调整城市能源结构。三年多来,兰州共改造主城区燃煤锅炉1901台,削减二氧化碳479万吨,使城市用煤量从80%下降到60%。在冬季采暖期,兰州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兰州整合规范2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居民用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同时还对运煤车辆和劣质煤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确保居民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炭产品。

除尘方面,兰州对市区工程建设要求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派出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对全市281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监督。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控尘除尘措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87%。2015年,兰州市因沙尘造成污染的超标天数减少了8天。

针对城市道路饱和度高、尾气污染重的现状,兰州市强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并实施了机动车常年尾号限行和错时上下班,城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日均浓度下降22.73%和9.53%。同时,兰州市提前两年推行国五油品,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市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实施“油改气”,双燃料汽车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9%。

兰州市把生态增容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坚持一手治“污”、一手播“绿”,对整个市域进行封山育林,推进黄河风情线、主题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建设以及黄河万亩生态湿地修复和城市生态水系开发,新增和改造公共绿地4450亩。

铁腕治污 创新机制

“铁腕治污”是兰州大气治污的重要“标签”。

2013年以来,兰州市已累计对150名治污不力的干部进行了问责;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共对152家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722万元;2015年对包括央企、省企在内的54家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媒体公开曝光和处罚。

数字背后,是兰州市探索出的一系列创新模式。在管理创新方面,兰州市全面推行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

在执法创新方面,兰州市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等6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常态化治污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同时,全面公开企业排污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等环境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成立了西北首家、全国第二家公安环保分局,形成了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在环保部的指导下,兰州市探索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机制创新模式,开展了插卡排污、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了重污染企业“出城入园”搬迁工程,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环境服务工作。2015年,兰州市还开展了全国首家国家环境审计试点工作。

在全面完成市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和并网的基础上,兰州市推广燃气热水锅炉余热深度利用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年减少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10%以上;开展综合执法,采取航拍取证、驻区包抓、驻厂执法、流动监测等监管新举措,将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降至最低。

曾长期在企业工作的虞海燕对涉及效益和竞争等问题格外关注。因此,在治污过程中,他对两件事比较重视。虞海燕说,一是比较注重选用能干事的人。二是注重抓落实,“越往基层越要重视落实”。

为此,兰州市在治污工作中突出强化督查问效,开展绩效创新,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检验工作作风的主战场和培养干部的广阔舞台。同时,兰州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奖励基层干部职工。通过严肃的效能问责,为全市树立了一道干事创业的“风景线”,促进了各行各业工作作风和效能的转变。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兰州治污是用决心、行动和效果说话,而决心源于民意,行动胜于纲领,力量来自群众。”

民生受益 后劲更足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三年多来,改变的不仅仅是空气质量,还收获了群众直接受益、发展明显提速、作风不断转变、民心得到凝聚的多重效应。

数据显示,2015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区达标天数252天,同比增加5天,比2013年增加59天,达标率为69.04%;全年重度以上污染天气3天,同比减少4天,比2013年减少14天,且均为外来沙尘天气所致,全年无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气发生。同时,2015年,兰州市主要污染物PM10和PM2.5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8%和13.3%,比2013年分别下降21.6%和22.4%,降幅十分显著。

在兰州,广大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据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兰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同比再次下降18.2%。

“许多市民由过去出去‘躲污染’,到现在邀请朋友‘游兰州’”。虞海燕说,严格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经济发展,“2015年,兰州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082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但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天数是252天,空气质量显著提高”。

虞海燕介绍说,在大规模开展空气治污的几年时间里,兰州的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GDP增速是1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2014年GDP增速是10.4%,排第5位;2015年GDP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速0.5和1.5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经济发展,反而发展速度加快了”。

兰州对蓝天的追求并没有止步。前不久,兰州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发布公告,向社会征集大气污染防治的好点子、好办法:“如果您对涉及兰州地区大气污染的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办法或想法,那么就请你秀出你的‘点子’,为兰州的天空添一抹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