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日前很多单位都在披露“十二五”成绩单。有趣的是,我国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在对各研究所“十二五”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后浓墨重彩推出的成绩单,不是发了多少论文、做出多少项目的面上统计,而是一份5年间25项重大成果的名录,这份名单上包括了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量子通信等诸多过去5年间蜚声中外的标志性成果。
“这其实是科技评价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向记者解释说,“十二五”期间,中科院于2012年率先建立了名为“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其核心是要摒弃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导向,引导研究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注重重大产出,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和实际贡献,并将重大产出导向具体化为可衡量、测度、考核的六类标准,即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成果转移转化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提出有重大影响的咨询建议。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个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会引导大家做什么样的工作。”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潘教峰说,中国科技在发展初期的追赶阶段,不会写论文的时候先学会写论文,不断提高论文数量是对的;但是走到今天这个阶段,科学技术就需要真正回归本意,回归其价值本位。“要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来引导我们做大事,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科学共同体自己在内的重大问题。”
中科院要求每个研究所依据这六大类产出标准,明确“一个定位、三项突破、五大方向”,通过实施这样的“一三五”规划,建立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和研究所评价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科研人员80%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我们确定了62项重大突破,院与研究所签订了目标任务书,组合配置人财物资源。”潘教峰说,去年组织的验收显示,绝大部分院属单位完成了目标任务,这次选出来的25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具体遴选过程经历了中科院各研究所自评、院有关部门进行专项验收、按领域进行专家评审三个阶段。白春礼说:“现在所有研究所所长都高度认可‘一三五’方式,‘一三五’使研究所更加集中资源,避免科研的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倾向。”
据悉,“十三五”期间,中科院还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比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有多项改革措施出台。
“我们要加强供给侧的改革,也就是说重大产出这块的评价体系改革。”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说,“我们在‘十二五’初步尝试的重大产出评价体系,在‘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看看能不能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际绩效作为院属单位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严庆透露,未来还将设立中国科学院专利中心,把原本分散在各研究所的成果转化工作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同时配套成立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对一些重点专利进行再开发和组合开发,并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在特定的区域和产业领域建设若干个科教融合的专业学院,探索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布局,使我们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白春礼表示,下一步,中科院还将继续深化改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产出更多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