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露头角到尽人皆知,短短两年时间,虚拟现实产业就成了市场追捧的热点,并且这股热潮还将持续升温。业内专家表示,2016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VR元年”,虚拟现实技术将在今年迎来爆发。加上内容服务和企业级应用,到2020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容量将超过千亿元
2月22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巴塞罗那开幕,虚拟现实技术继今年美国消费电子展后再次成为展会“主角”。与此同时,2月16日与2月29日,Oculus Rift套装和HTC Vive消费版两款重量级VR硬件产品先后开始预售……
事实上,2014年脸谱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硬件厂商Oculus,才让虚拟现实(VR)技术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仅仅两年之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月12日开幕的第二届冬季青奥会成为史上首次通过VR直播的大型赛事。
而在国内,VR产业同样热度不减。根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约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此外,尽管去年被称为“资本寒冬”,但国内VR企业融资总额仍超过10亿元。
VR到底是什么?能实现怎样的效果?虚拟现实(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三维空间,营造出一个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身临其境。从《经济日报》记者亲身体验来看,和3D相比,VR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自由进行视角的切换,用户可以抬头低头,也可以左看右看,景物会随着视线的变化而自动转化。这种自由视角切换让用户能够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无论太空、深海或者幻想空间都可以“到此一游”,甚至能和身处异地的朋友虚拟聚会。暴风魔镜CEO黄晓杰表示,除了游戏和电影,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在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数字旅游、设计与规划、房地产销售、水利电力、地质灾害等各个领域也正在铺开。
VR又为什么突然这么火?多名市场研究机构分析师表示,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快速经历着从“望梅止渴”到“落地生根”的过程,2016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VR元年”。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王禹媚表示,虚拟现实技术将在今年迎来爆发。全球头戴虚拟现实设备到2020年预计将实现年销量400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加上内容服务和企业级应用,市场容量将超过千亿元。
让VR得以铺开的,是消费级VR设备的大量出现。“很早之前需要几万美元买到的东西,现在降到了数千乃至数百美元,从科研产品变成大众消费品,这就体现出了商业价值。”KAT虚拟现实技术CEO庞晨如是说。的确,Oculus Rift套装、HTC Vive消费版、索尼PlayStation VR这样的重量级VR头盔定价不过数百美元,三星更推出了99美元的Gear VR消费者版,谷歌甚至推出了一款免费发放的纸板VR眼镜,国内厂商的VR眼镜定价也多在100元至300元之间。尽管如此,在某VR游戏公司供职的3D程序员黄敏也告诉记者,“一方面,不同的VR设备对体验效果有很大影响,很多超低价VR眼镜的体验非常有限;另一方面,VR对用户的成本压力还不仅在于设备本身。由于VR要调用大量的运算资源,这就对连接VR头盔的手机、电脑或者游戏主机提出了很高的配置要求。比如Rift头盔,要求电脑至少有一块3000元以上的显卡,全球只有4%的用户电脑能‘达标’。”
与此同时,尽管国内外VR巨头采取的发力方向都是以硬件为核心搭建平台,从而打造自己的生态体系。但说到底,用户购买设备的动力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内容。2016年,诸如《巫师online》《最终幻想15》等VR游戏大作即将面世,国内也出现了诸如TVR时光机、超凡视幻等创业公司,但总体上,VR产业依然面临内容不足的问题。从细分领域来看,游戏和视频仍被视为VR内容中最容易突破的领域。九鼎投资VC基金执行董事孙健表示,VR游戏和影视容易变现,更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而在黄敏看来,VR游戏和视频的开发难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小公司手中的资源和人才有限,因此VR项目存在创意不足的问题。“比如虚拟装修,最需要美术人才,尤其是3D美术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很少见。”黄敏表示,受限于设备成本和内容,国内不少厂商将目光转向商业VR体验设备的开发,“比如让人体验宇宙飞船或者山间吊桥,一次20元,需要的场地很小,摆在商场里就可以,还能提升公众对VR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