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不同年龄的人会对这个传统节日抱有不同的期望,老年人盼团圆,中年人想放松,年轻人想娱乐。春节本来就是个内涵丰富的节日,让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每个人的向往都美好
□ 姜天骄
60年代的人今天依然延续着老一辈人的习俗,而对年轻的90后来说,既要和爸妈在一起享受亲情,也少不了和朋友们的娱乐节目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吃扁食儿。”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李建平的记忆中,这些儿歌就是老辈人口口相传的“年味儿”,歌词所唱的是民间过春节的习俗,每一句都带着对新年浓浓的祈盼,唱着唱着,年就来了。
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李建平至今还延续着老一辈人的习俗过春节。譬如到了大年初一,她会拎着点心匣子走亲访友,而长辈一般会早早准备上饭菜,留下客人一起分享过年的喜悦。准备饭菜的时间越长,幸福的过程也就随之延长。
和过去不同的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保留下来的习俗只是一种形式,那种为了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掰着手指头计算日子的心情不会再有了,但是孝敬长辈、和睦邻里的传统美德却一直延续着。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令李建平记忆最深刻的是几种沾着年味的食品。一种是腊八蒜,要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几天泡制,到了年三十开坛,就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别有一番滋味。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不用再辛苦算计着过日子,生活富足安逸。还有一种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是豆腐,“过年吃豆腐,来年更幸福”,为了能让豆腐储存得久一些,李建平家里很早就会将买好的豆腐放在油锅里过油,然后冷冻起来,等到年三十那一天,拿出来炖肉烹菜,满满幸福的味道。
总之,一年之中再怎么节俭,到了过年这几天都不会再吝啬了。过去的老话儿叫“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现在仍然有人在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抓紧一切机会在这几天尽情享受美好生活,把年过得越红火也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越会有一个好光景。
有人说,现在的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盼年的心情也淡泊了。在北京读大学的小侯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她很早就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对她来说,小时候过年是一身新衣服和几张压岁钱,而现在,过年就是一张小小的车票,与其说是盼年,倒不如说盼的是一家团圆。
放鞭炮和看春晚是小侯认为最有过年气氛的两项活动。直到现在,她们家还在坚持着年三十晚上,鞭炮一响饺子下锅的传统。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饺子汤开始翻滚,放完鞭炮回到家里,热气腾腾的饺子刚好出锅。雪白圆润的饺子,蒸汽袅袅而上,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里,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是最温暖人心的安慰。
春晚的大幕一拉开,小侯家里所有人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围坐在电视机旁,从她有记忆起就是这个样子,不管这台晚会的坛子里装的是什么酒,春晚都是一个家庭守岁最好的媒介。
小侯常听妈妈讲,过去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春晚就是一种文化引领,春晚里的歌曲可以传唱至今,小品中的台词也会流行一整年。而现在,也许是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春晚再也不会给人带去那么深刻地影响了。可是小侯并不十分介意春晚的节目单,她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媒介,可以在朋友圈里和同学们一起吐槽互动,可以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享受家庭时光。
一些民间习俗让小侯觉得既有趣又敬畏。从小妈妈就告诉她,家里放了鞭炮就要闭门谢客了,过去人们还会在门口放上一个“拦门棍”,就表示鬼神不会进门。还有年三十的晚上不能倒垃圾,因为老辈认为,会把一年的好运和财气都倒掉……
小侯说,在以后的每一个春节,自己仍然会把这些传统延续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感觉到延续这些珍贵的传统,也是在延续一种亲情和一份责任。
那暖心的乡愁
□ 侯仰军
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总是怀念当年贫穷却快乐的春节,那尊老爱幼、和睦亲邻的乡愁,至今仍给我们力量
上世纪70年代微山湖区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充实,每一个春节,似乎都过得有滋有味。
先说“吃”。那时候老百姓日子苦,平时吃的是玉米面、高粱面,蔬菜就是白菜、萝卜和咸菜,经济好点的家庭偶尔能吃上白面。只有过春节,家家才能吃白面。那时,大家特别盼望过年,一过腊八节,就开始掰着手指头倒数。
腊月二十三,先进行大扫除。全家上下齐动手,打扫房屋庭院,干干净净迎新年。然后去赶集,买过年需要的东西。常常是买点白菜、萝卜、辣椒之类的必需品,有时候也买鱼、买肉。如果赶上这一年生产队收成好,队里会分点鱼、肉。鱼是生产队养的,猪是从社员家里买来的。逮鱼、杀猪的时候,生产队热闹得很,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看热闹。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七,家家户户忙着蒸平常吃不到的白面馒头,红豆、地瓜做的豆包(面皮却是玉米面),干槐花、干腊菜做的菜包。到了腊月二十八,开始“过油”。平常只能吃肥肉炼出来的“猪油”,过年时家里就会拿出攒了大半年的豆油来炸菜丸子、炸藕条等,叫“过油”。一个“过”字,表达了人们对油的珍惜。这些东西炸好之后,敬过祖宗神灵,再让孩子们解解馋,才会挂在房梁上,以招待过年来家里做客的亲戚。
按照故乡的习俗,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晨,再穷也要吃扁食(即水饺)。除夕下午,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包扁食。一年当中只有这时才能吃上扁食,扁食便特别喷香可口,“盼年”的急切,也就在我们等待扁食出锅的那一刻体会出来了。
再说“穿”。那时候,家家一堆孩子,衣服总是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三老四继续穿,就连大人穿旧衣服、补丁衣服都是常态,鞋子更是破破烂烂。到了大年初一,母亲就会拿出不知熬了多少夜缝出的新衣或新鞋,让我们换上。穿上新衣、新鞋,立马神气许多,多少年都忘不了。
再说“玩”。小时候只要不上学,就得去干农活,或者割草、放羊、搂柴火,只有春节那几天,可以放开了玩:跳房子、滚铁环、打拉子、捉迷藏……甚至“打群架”。每年正月初七晚上,我们同前村的孩子为了“送火神”在麦田里用土块互相攻击,成为永久的回忆。
最后说“乐”。吃好的、穿新的、放开玩都是“乐”,大年初一之后走亲戚,更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到亲戚家不仅会享受好吃好喝的待遇,还会受到家里难得的礼遇,临走时,还会得到为数不多、但备加珍贵的几毛钱——这可是难得的零花钱。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时候过春节之所以感觉年味浓,还有今天城里人过年难以“享受”的礼仪和禁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注重礼仪自不待言。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要挨家挨户地给本家和邻居长辈磕头拜年;走亲戚时,也要给外祖父、外祖母、姑、舅、姨等长辈拜年。过年,自然要尊祖敬宗,请去世的先人回家过节。不论是蒸馒头、炸丸子还是煮水饺,在吃之前,都要敬神。春节期间,不能吵架、说脏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禁忌,才有了神秘和敬畏,让节日多了几分庄重。
现在看来,那时过年,对大人来说,是责任,是担当,是一次尊祖敬宗、善事父母、和睦亲邻的机会和展现;对孩子来说,是享受,是喜悦,是一次尊敬长辈、有所敬畏的教育。
如今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好、穿好、玩好再不是春节要承担的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也不再敬畏神灵,过年的期盼、兴趣大大降低,很多人开始感慨年味淡了。其实,淡了的不是年味,而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当我们寻找借口,不再回家陪父母过年的时候;当我们背起行李,到外地旅游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到了父母的孤独与无奈?当我们用行动表示亲情可有可无的时候;当我们教育孩子可以对神灵、祖宗、亲人、团圆不屑一顾的时候,孩子还会感到亲情的温暖和对自然的敬畏吗?
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乡愁,但愿在新的世纪里,依然给我们以力量,依然温暖我们的心。
客家的年,纯手工
□ 李方圆
对整日忙于快节奏的80后来说,印象最深的春节常常是农村老家那质朴、真诚、热闹、纯手工烹饪的年
年,年年过,年年有。但在当今大部分快节奏城市生活中,DIY的传统客家年却是很少见的。
笔者年幼时生活在赣南的江西石城县,全县95%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在笔者的记忆中,这里的年味最为质朴、最为真诚,每一口佳肴、每一滴客家米酒、甚至是每一粒米饭都浸润着石城客家人辛勤的汗水,都是石城客家用传统的纯手工烹饪技艺制造出来的。食材制作的繁琐工序所花费的时间尚不说,石城客家人是在用真心与热情来招待每一位客人。
年幼时,最喜欢去外公家过年,因为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看着外婆灶头冒起的浓浓水汽,整个厨房好似仙境。
在当地大部分农村,过年的猪肉来自于自家养了一年的生猪,豆腐是用石磨碾磨好的豆浆凝固压榨而成,鸡、鸭、鱼、青菜也都自给自足。虽然这几年现在乡亲们的生活好了很多,购买年货也方便,但是乡亲们仍旧年复一年地认真操办着年货。外公说,舅舅喜欢吃外婆做的腊香肠,超市买的不是这个味。
过年前要做第一件事就是制作客家腊香肠,自家用淘米水喂养的猪是再好不过了。我见过外公家杀猪时,为了防止猪逃跑,四五个人来帮忙,屠夫的指挥声、猪的嚎叫声、还有妇女们装猪血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夹杂在一起,场面很是惊心动魄。
除了杀年猪,写对联、打手工肉丸、烧油炸果子、做冻米糖、舞石城灯彩等都是很有年俗欣赏价值的。这些都是在城里过年感受不到的年味,在平日里领略不到的客家风情。
在石城,自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龙灯、茶蓝灯、狮灯,蚌壳灯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灯队遍布城镇乡村,挨家逐户舞灯祝福。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到祖宗祠堂里迎灯接福守岁团年;大年初一,放铁铳敲锣打鼓送灯向祖宗拜年,村村堡堡家家户户接灯进福祈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丁财两盛……
我常常想,为什么要过年,难道就只是亲戚串串门、买新衣、吃吃喝喝吗?石城县独特的传统客家年让我对过年有了新的看法。过年,最重要的还是传承,对年文化、传统礼仪、习俗的认识与传承。
我觉得,要想把年过得有意义,就该去体验我国不同民族的年味风情,感受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新年,更要把传统的年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不要让喧嚣的圣诞节等外来节日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冲淡了我们对传统年节的热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与传统文化。
中国年,应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找寻真切亲情的好时机,更是让我们在返璞归真中静下心来,重新看待、认识自己的机会,为下一年做好打算,定下目标,蓄势待发,继续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