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次巴是西藏那曲申扎县买巴乡的聘用干部,从2010年起,他就专注于一件事——带领所驻的买巴乡五村村民脱贫致富。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买巴乡五村1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建扶贫互助组织
位于羌塘草原深处的买巴乡五村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上的传统牧业村庄,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交通不便、收入单一,五村的贫困人口是买巴乡最多的,次巴一家就是五村的贫困家庭。看着别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次巴心里很不好受,一直寻思着怎么脱贫致富。
2010年,次巴被任命为五村的驻村干部,这增强了他带领乡亲脱贫的决心。说干就干,次巴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要过上好日子,必须靠劳动。”每到一家,次巴都向过惯懒散游牧生活的乡亲们这样讲,嘴皮都要磨破了。
地处草原深处的五村该怎么脱贫?次巴想,要改变乡亲们的观念,依靠集体力量,组建扶贫组织。在广泛征求贫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次巴以自愿参加的形式建立起一支扶贫互助组织。起初,群众对组建扶贫组织疑虑很多,全村66户仅有15户加入。可次巴毫不气馁,仍然充满干劲和信心,“先让这15户过上好日子,其他村民看到也会加入的”。有了组织,还得有章程、有管理才能有效运作。五村扶贫互助组织成立了以次巴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明确了集体收入资金分红、项目落实等五方面内容。
筹资金干起来
扶贫组织建立之初,如何筹措资金成为最大的难题。
“这15户都是贫困户,没办法拿出钱作为启动资金。”次巴说。他想到用牲畜作为资本入股的方式,让每户出2只羊,凑齐了启动资本。为有流动资金,次巴到处奔波,筹措到6000元,这让他激动得好几晚都没睡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大家干出点成绩。
有了资金,干什么?怎么干?次巴想,头要开好、钱要用好。扶贫组织的首个项目,就是用启动资金加政府补贴购买了2辆拖拉机,不仅有效解决了运输困难,还为实施其他项目打下基础。次巴还带领大家组建了施工小队,承包附近村庄的施工项目。看到村里摩托车日益增多,次巴还带领群众组建摩托车修理厂,交给培训过的贫困户轮流经营,增加他们的收入。扶贫互助组织的收益越来越好,其他贫困户纷纷主动加入,成员增加到35户。
靠项目结硕果
为让大家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勤奋努力的次巴积极奔走,赢得了更多支持,为扶贫互助组织争取到一个个项目。
在次巴的努力争取下,申扎县扶贫办为五村扶贫互助组织实施了借畜还畜项目。采取“村支部+互助组织+贫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村支部监督管理,互助组织集体经营,贫困户分户受益,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次巴还积极争取县扶贫办的项目支持,发展多种经营。他想方设法把这些项目与扶贫技能培训相结合,让村民学习技术、转移就业,为村里争取脱贫机会。五村建起温室,解决吃菜难问题,还通过种菜增加了贫困户的就业技能和收入。
2014年,扶贫互助组织成立了手工作坊,当年纯利润就达到8万元。县里扶贫办还支持五村新建了扶贫商店,活跃了乡村经济,方便了群众购物,培养了群众的商品经济观念。随着项目的实施,贫困户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最让次巴欣喜和骄傲的是,原来懒散的村民变得积极上进,也越来越信任他,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更坚定了。
在次巴和村民的努力下,扶贫互助组织目前集体资金现金为5.7万元左右,固定资产折算为50多万元。次巴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工作上,他爱岗敬业、务实重干,每做一件事都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调查研究,吃透实情,力求实事求是。同时,还注重学习与本村发展有一定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次巴共事多年的买巴乡副乡长边巴多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