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陵山片区,百姓脱贫在路上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左上图 在鹿鸣乡龙田安置点,搬迁户喜迁新居。右下图 润溪乡白果坪村的大棚盆栽番茄。安忻摄

武陵山区横跨湘鄂渝黔4省(市)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2011年,国家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先行先试的样本,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之路走得如何?示范作用是否得以体现?记者日前来到这里,了解到当地人们通过扶贫攻坚,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了。

旅游扶贫“探路”

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出发,一路宽阔平坦,30分钟到达毛坝移民新村的群贤居避暑山庄。当地村民介绍,这里以前是贫困山村,后来因为政府因地制宜,结合毛坝乡的环境特色,扶持移民新村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才让毛坝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成为了今天的“避暑天堂”。

老君农家乐老板姚昭军是毛坝乡的高山移民,以前,他的家在距离这里15公里的深山里。由于交通不便、地形恶劣,家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种地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如今,在政府的补贴支持下,他开起了农家乐搞乡村旅游,一个夏季就能收入5万元。

最让姚昭军高兴的是,一家9口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不用出去打工,儿子负责开车接送旅客,儿媳、妻子、父母等都在农家乐帮工。

家住龚滩镇马鞍城村的罗春梅也是旅游扶贫的受益者。她感慨地说,“旅游饭”确实香。她过去仅仅依靠做些简单的农活谋生,全家人辛苦一年,收入却不到3000元;如今,依靠旅游开发,开了一家做当地特产苕粉的小作坊,仅2015年一年,就实现收入2.8万元。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武陵山片区各地旅游业也呈现出“井喷”态势,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2014年,武陵山核心地区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各地GDP的22%—33%,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金融创新“解渴”

“农民贷款难,贫困户贷款更难。”在采访中,部分县市负责人坦言,“不把金融支撑问题解决好,产业发展不起来,贫困户的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就无从谈起”。

44岁的宋先权,家住酉阳县可大乡吴家村九组。这几年,他的负担着实不轻,女儿读大学花了6万多元,儿子念高中每月开支1000元,还要赡养年近七旬的父母。

今年,宋先权一家被确认为建卡贫困户。“有门路没资金。”宋先权家房前屋后是大片的草场,加上10多年前贩卖过牛,他对牛的生活习性非常了解,“想养牛,却没本钱”。

宋先权也找过银行,希望能贷点款,结果贷款要抵押,他家的房子是土坯房,也没有存款,更找不到人担保。正当宋先权为钱发愁时,政府先借给了他4万元,后来转为贴息贷款。宋先权养牛了,10头牛34700元!

如何让贫困户有钱创业?怎样让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酉阳县探索出“改补为贷”和“改补为借”的方式,帮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解决资金难题。目前,全县有259户贫困农户通过“改补为贷”,获得1036万元创业贷款,560户贫困农户通过“改补为借”借款1100万元。

酉阳县委书记路伟告诉记者,所谓“改补为贷”,就是县里切出一块财政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注入国有担保机构,引导银行放大10倍以下信贷额度,对建卡贫困户和涉农涉贫经营主体分别给予5万元和1000万元以下融资贷款;“改补为借”就是切出3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设立贫困户产业到户借款基金,专为暂不符合“改补为贷”和金融准入条件、又急需项目发展启动资金的建卡贫困农户提供1万元以下借款。

金额如此之大,涉及贫困户和企业如此之多,金融风险如何防范?酉阳县民宗委主任冉磊说,一是贫困户能不能干?干多大?由村、组、乡镇干部把第一道关;二是由金融扶贫工作组调查确定,能不能贷,贷多少;三是落实产业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建立“政府+担保+银行+保险”四方联动机制,形成三方风险共担体系(保险公司70%,担保公司25%,银行5%)。除此之外,为缓解地方和贫困农户“贷款难”“贷款贵”,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融资、融智、融商优势,通过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方式,强化总行、分行和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高效协同,完善融资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为支持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5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对武陵山片区新增贷款297亿元,累计向武陵山片区发放贷款1635亿元,重点支持片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教育医疗、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项目。

特色产业“造血”

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过程中,各县市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有效克服短期脱贫现象,为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平安镇鹿坪村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内,记者看到,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撑着褐色的小伞,长势煞是喜人。

谈起发展经历,大棚的主人、平安镇鹿坪村苗族村民傅朝安介绍说:“之前在外打工学了一点种植香菇的技术,通过我的示范效应,把本村的贫困户带动起来,一起搞香菇种植,形成一条产业链,把项目做大后,让村民们一块儿走上致富路。”

2013年,傅朝安回到老家,利用自己的积蓄,建起四个大棚,开始种植香菇。因为技术扎实,他种出的香菇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客户打电话来订购香菇,现在的产量根本不够销。今年我打算继续加大投入,再增加10来个大棚,扩大种植规模。”傅朝安自信地说。

傅朝安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老乡。他主动吸纳同村的5户困难群众加入到香菇生产中,解决了22人的基本生计。

“大家日子都好了才是真的好,附近很多村民都想学习种植香菇,我非常乐意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傅朝安以逐步带动农户的形式助农增收,小香菇承载起鹿坪村老百姓的致富梦。

为将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平安镇政府决定对傅朝安的香菇基地注入资金,作为给贫困户的入股股金,帮助傅朝安扩大生产规模,每年的收益按股金的20%给贫困户分红,再提5%作为村集体资金。农户平时就在香菇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每个贫困户起码能收入1万元以上。

如今,在特色产业引领下,武陵山片区的青山绿水换来了金山银山,一座座曾经落后、贫瘠的村庄正在美起来、富起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