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新定义城市圈
韩 白

人是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越聚越多,也就形成了城市。按一般规律看,人口越稠密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反过来说,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越会吸引人流来。

这也就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的流动水平是正相关的。也就不难理解,北上广为何聚集了这么多的青年才俊,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为何越来越密集。

然而,时空的限制让城市不可能无限制地长大。一个城市不可能承担所有的功能、过大的城市也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承载压力。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群,多个城市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也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发展城市群,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时空问题,破解各地发展不均衡。而高铁的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高铁首先能够缓解大城市病。由于高铁的速度远远快于公路,许多城市间形成了一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城际间交通时间有时比市内交通还快,异地工作、居住成为现实,疏解了大城市部分人口,也带动了许多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功能外迁,大城市的压力也因此得到疏解。

高铁的发展优化了城市间产业布局,如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中,北京部分非核心功能需转移到天津、河北,然而,由于北京资源丰富,许多企业行业搬迁意愿不高,随着京津城际、津保城际等线路的建成,京津冀之间经济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企业开始主动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天津、河北。

高铁也为人才实现价值、推动小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在高校集中的南京,过去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非常难,高铁开通后,无锡、苏州、常州、德州等城市都成为了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更易实现自身价值。人才选择的多元化也带动了小城市智力资源的引进,有助于各地协调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京沪高铁开通运营3年,德州市引进硕士博士2000余人,专家级领军人物300余人,充实了德州宝贵的“智力资本”。

根据我国铁路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相邻中心城市间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那时,我国“城市圈”的概念将与现在大为不同,城市间的人才往来流动频繁,东西部城市均衡发展,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