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牌培育需良好营商环境
杨忠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培育名牌产品本已不易,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即使品牌培育出来了,但能否长久,会不会夭折,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作为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和动力,促进企业品牌提升,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一个品牌的崛起,固然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精心培育,但也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滋养万物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减少制约企业发展的束缚,而且可以通过自由而公平的竞争,促使各类品牌茁壮成长。

世界银行针对全球多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减少10天,就会使投资率增长0.3个百分点,GDP的增长率增加0.36%。更重要的是,企业登记的办理速度快,意味着有更多企业可以注册进入那些增长潜力最强的行业,特别是全球需求迅速扩大或生产技术正在变化的行业,而这些行业也更容易跑出黑马。

良好的营商环境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共同营造。8200万人口的德国,之所以能诞生2300个世界名牌,得益于德国对品牌的深刻理解。事实上,德国在19世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型进入工业化革命时,也经历过偷学技术、仿造产品的艰难岁月。当时德国产品质量低劣、价格低廉,以至于英国议会特别在1887年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

但现在德国产品早已凤凰涅槃,由于质量过硬,“德国制造”已成了精准、可靠、高品质的代名词。这其中的变化,既源于19世纪德国政府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家品牌战略,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结合在一起,在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上,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使德国工业经济发生跳跃式提升;也源于德国企业对品牌的重视,将“专注”“精准”“完美”“执着”的德国“工匠精神”注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德国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融入“德国制造”这一国家品牌中。让我们看两个小例子。首先,德国的双轨学徒制,让学生在工作单位和学校同时接受教育,三分之一时间学习,三分之二时间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德国的工匠文化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对商人而言,一个地方能提供适合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因素。最新的消息是欧盟也开始学习与推广这种双轨学徒制,希望为欧盟的其他地区的经济回升创造力量。其次,在德国办企业只要备案,把章程写好就行,而注册费用和登报费加起来只需100欧元左右,任何一个警察都不可以随便登门,除非受到邀请。

记得本报曾经报道过“青岛为何名牌多”的现象,企业家们对当地政府如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过总结。其中,两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要服务好。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这话谁都会说,而真服务还是假服务,服务优还是服务劣,才是关键。另外一点,就是要监督好。不能因名牌企业各方面素质好,就不对企业领导及产品进行监督,恰恰相反,市里制定了一整套周全严密的监督措施,既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也使青岛企业家绝大多数能“永葆青春”。其实,今天这些“好”对地方政府打造营商环境仍不无启示意义。

随着品牌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和形象提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今各级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营商环境打造。应该说,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自主品牌培育、促进和保护上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要看到,当前支持企业品牌成长的全国的联动机制和运作体制,还没有形成;一些地方的营商环境,离企业的要求、百姓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培育名牌产品本已不易,如果政府部门不能真诚为企业服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即使品牌培育出来了,但能否长久,会不会夭折,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依靠外延扩张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作为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和动力,促进企业品牌提升,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