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难在哪
本报记者 曾金华 崔文苑 姚 进 郭子源

编者按 金融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互促共生。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融资难、融资贵现象还普遍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也有待提升。本期“大家谈”我们约请了行业协会、银行等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就如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进行探讨。

资金分布不合理,金融服务不足问题突出

记者: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看待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杨再平:金融之于实体经济,犹如都江堰之于川西平原。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金融不是简单的资金流,而是引导资金以利实体经济发展的大大小小充满智慧的系统工程。资金如水,实体经济如田地,做金融即如做大大小小的金融都江堰,恰到好处地引导资金之水灌溉实体经济之田地。

银行业始终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金融支柱,这既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上市银行今年三季报显示,五大行贷款余额438767.64亿元,同比增长9.35%,建行与农行今年前三季度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0%。银行信贷总量的增长,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从信贷结构看,资金持续向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金融等领域倾斜。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力支持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但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少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难点和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杨再平:仍以灌溉水利工程系统类比,我国有较高的储蓄率,犹如大水库,水很充足,主干渠也基本完备了,但由于缺少微细渡槽及管道,大量小块田地仍得不到灌溉而常年干涸。照片中的云南梯田美轮美奂,但实际上有些水田很小。那么小的水田,并处高坡,当然需要特别的渡槽或管道引水灌溉。小微企业及“三农”,就犹如地处高坡的水田,其融资难、融资贵在所难免,因而需要特别的金融渡槽或管道引资金之水灌溉之。后者即金融微结构问题,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在于完善金融微结构。

周万阜:“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我认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关键是要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在补齐短板上着力。当前,对“三农”客户、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不足问题仍较突出。

从异于城市金融市场的角度看,金融服务“三农”还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一是成本高,县域地区地广人稀、经济集中度低,传统建网点、铺渠道的服务方式要付出较大的交通、时间和经济成本。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农行县域业务成本收入比分别比全行高出7.07和7.39个百分点。二是风险大,“三农”客户信息不充分、不规范问题突出,普遍缺少齐全规范的财务报表、权属凭证,传统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难以起到实质作用。且县域客户基本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在经济下行期风险管控难度更大,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农行县域业务不良率分别比全行高出0.28和0.35个百分点。三是担保少,缺乏合法、有效的抵(质)押物品是涉农信贷业务的最大障碍。四是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一些农户法律意识不足、农村抵押物流转市场不完善、配套服务性金融机构缺失,制约了农村金融发展。

康义:大型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财务制度规范、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因此融资渠道广泛,除银行贷款外,还可从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取成本较低的资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多体现在小微企业身上。

银行往往面临提升资产质量和支持实体经济两难选择。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逃废债频发、风险较高,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对资产质量控制形成极大压力。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因信用信息不全、财务报表不规范、经营信息不透明等因素,难以达到银行授信和贷款的准入门槛。

此外,大型银行缺乏从事小微贷款的专业能力。小微领域风险明显高于银行既有的风险偏好,银行相应的制度流程、人员机构和风险管控的体系都难以适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短、频、急的特点。

创新服务方式,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记者:通过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扫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题,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如何更好地围绕重点领域,配合“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杨再平:从某种意义讲,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于跨时空交易,存款、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其实都是跨时空价值交易的凭证,这些凭证又反过来决定实体资源的跨时空交易,从而决定实体资源的跨时空配置。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都属大尺度跨时空战略,因而需要跨时空资源交易及配置。所以,金融业改革开放就应围绕金融跨时空核心职能,扫除妨碍资源跨时空交易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

周万阜:在国务院金融企业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向实体经济传导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对此靠大水漫灌无济于事,而是要依靠改革开放加以破解,提高金融调控和服务的有效性。

作为国有大型银行,农行贯彻落实“面向三农”定位,通过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三农”金融资源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对接“三农”金融需求,必须借助创新,面向“三农”金融服务现实难题,探索商业可持续服务“三农”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创新服务渠道,着力解决“成本高”难题。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使银行构建低成本服务“三农”新渠道成为可能。其次,创新服务模式,着力解决“风险大”难题。比如,顺应各级政府建立各类农业担保公司和风险基金的趋势,农行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完善创新政府增信服务模式,加强银政合作,对增信农户发放贷款。第三,创新担保手段,着力解决“担保少”难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集体产权抵质押创新破除了障碍。第四,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活力。此外,需要监管部门考虑到农行服务“三农”的特殊定位,在监管费减免、财税、货币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支持。

康义: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破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题,应该多管齐下。首先,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小微企业信息披露,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发布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纳税缴费、节能环保等信息。其次,要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小微企业增信服务。提升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增信作用,创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第三,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比如,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中小型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小微、“三农”领域的核心促进作用;探索推进与中小企业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新型融资模式,如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模式。最后,逐步改变影子银行刚性兑付状况。

近年来,建设银行以“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转型,积极发挥金融集团综合优势,有效整合母子公司、对公对私、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等产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打造全新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同时,立足于“在新常态下大力服务实体经济,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负担”的大局,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创新的服务和产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紧跟国家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全力支持新建及在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融资需求。

保持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记者:如何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杨再平:支持实体经济与防控金融风险,始终是金融从业者面临的一对矛盾。处理好这对矛盾,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是金融业者最核心的专业技能,甚或核心竞争力。所谓最佳平衡,就是最有利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而可持续发展的那种平衡或两者的辩证统一。这里要切记防范片面性、极端性。如果片面极端强调支持实体经济而忽略防控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很难持续,反之亦然。当然,在不同时空,随着矛盾双方的转化,根据不同情况,对两者的重视与给力,应当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当前,应更多关注防控金融风险。

周万阜:就农村金融服务而言,当前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便利。金融服务“三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有些可以通过自身创新加以解决,有的却有赖于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我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引导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集体产权抵押等有法可依。此外,还要大力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宣传教育和培训,宣传和传播金融知识,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

康义: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形势下,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十分重要。建设银行通过信贷政策积极引导信贷投放,用好增量、调整存量,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对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这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加大符合政策导向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对高风险行业压缩退出。二是优化客户结构,确定重点投放领域,主动实施信贷退出。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政策和监管要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四是对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未来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存量客户,根据需求主动调整融资方案,加大扶持力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做法对帮扶企业保持持续经营能力的作用极为显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