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河南博物院从馆藏13万件藏品中的576件国家一级文物间,精心挑选出9件最能代表河南历史文化的国宝,作为镇院之宝。其中,位居榜首的就是贾湖骨笛。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甚至今天的人们还能使用此笛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据工作人员介绍,贾湖骨笛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前期,也就是公元前7000年左右。从外形看,这支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全长23.1厘米,笛身上钻有七个圆形音孔,孔径0.35厘米,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是保存完整的一支,堪称“中华第一笛”。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贾湖骨笛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此骨笛的发现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贾湖骨笛的使用年代早于半坡陶埙和河姆渡骨哨两三千年,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发现骨笛的地方,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在距今九千年前淮河上游广袤的平原上,有一片美丽的沼泽,那里生活着一个富足的部落。那时的贾湖人能够人工栽培稻,也掌握了酒的最古老酿造方法,甚至他们所使用的甲骨契刻符号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农民、猎人、渔夫和工匠,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一个缩形,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贾湖文化专家、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居中教授这样评价。
人类的时间巨轮一刻不停地前进着,贾湖文明并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掩埋。1979年秋天,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时,惊奇地发现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贾建国猜想这些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于是将它们送交到县博物馆。贾建国的举动引出了“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在一座编号为M282的墓葬里,人们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尸骨及60多件随葬品。考古专家猜想,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巫师或部落酋长。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侧,就摆放着这支骨笛。
这支在地下沉睡了八九千年的骨笛经过测音,不仅已经具备音阶结构,而且还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是一种古代乐器。经动物学家鉴定,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制成。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两端骨关节就是一个理想的发音管,很适宜做笛子。
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这也是中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