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脚踩黄泥的返乡创业明星
——记四川省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明生
代明生(右)在车间与工人一起对机器进行检测。 邓建华摄

本报记者 刘 畅 通讯员 张勇华

平日里总爱在工作中“挑刺儿”的代明生最近被人公开“挑刺儿”了,这事不仅在厂里传了个遍,在县城里也人尽皆知。然而,代明生的眼里哪能容得下沙子,他让“挑刺儿”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对他的能耐心服口服。

代明生是四川省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刚从工地上回来,鞋上沾满黄泥,淳朴的模样与人们印象中的企业家并不沾边。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他打开了话匣子。“前两天,德阳举办了首届返乡农民工创业大赛。我把公司的LED项目拿到台上去讲,讲完大家挺感兴趣。”代明生说,当天他和12名返乡农民工同场竞技,路演的项目是“集成式LED模组研发应用产业化”。“我刚讲完,评委就开始挑刺儿了。他们问我采取什么手段应对市场,对市场有哪些判断,产品的卖点在哪里。”面对一连串的提问,代明生的回答毫不含糊:“我的公司已取得83项专利,在西南地区,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产品!今后我们还会进入4G市场,商机无限……”

说起公司的产品、谈到未来的商机,代明生感到很自豪,他笑称自己“作为踩着黄泥巴长大的农民,创下这么大的家业不容易”。然而,回忆当初外出打工再返乡创业的过程,代明生直言,“最辛苦的时候都想放弃了”。

1987年,不到20岁的代明生在德阳市中江县凯江丝绸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5年后,当他从一名普通的机电工人干到技术科科长时,凯江丝绸厂破产、改制,代明生下岗了。随后,他来到江苏省丹阳市打工。

代明生爱琢磨事儿,当别的农民工想着如何在操作台上多打磨几个元件、组装几台机器时,他已经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打算。

“我把在丹阳的那些年当作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只有在生产一线,你才能把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也才会有搞搞小发明、小创造的冲动。”代明生说,回到老家中江县后,他继续自己的打工生涯,这次是跟着建筑队安装路灯,一跑又是两三年。

“打工那几年,生活过得很苦,住过工棚、桥底。就这样帮人安一辈子的路灯,我不甘心。”代明生租下一间300平方米的厂房,跟家人和朋友借了20万元启动资金,召集10多名工人,走上了创业路。

“办厂的前半年,各种开销就靠吃老本。半年后,我们有了第一个工程——给中江县御河大酒店安装庭院灯,十几盏灯造价3万元,能有5000元的利润。我真是太满足了!”代明生说,这一单工程带给他最直观的效应是再接订单时,他可以带着客户看这个样板工程,让客户心中有数。“我们是德阳市唯一一家做市政灯具安装和制造的企业,之后的每个月都能接到订单,实现了保本运营。”

1998年年初,国内路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基于安全考虑,钢质路灯杆开始广泛应用。代明生开始琢磨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钢质杆的生产。“进口一台生产设备,要1000多万元,想都不敢想。我开始自己画图纸,采用人工操作千斤顶产生压力的模式制造钢质杆。”代明生说,闷头画图的日子里,别人一打开他的办公室就会发现满地都是图纸。就这样,代明生最终完成了钢质杆的生产,此项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

靠着这项技术,代明生的工厂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当他赚到第一桶金后,生产设备的成本也降了下来。“工厂必须向机械化迈进了。”代明生又有了新的打算。2003年,代明生又租下30亩地,盖起新厂房,靠着组装的生产设备提升生产力;2010年,代明生把工厂搬到县里的工业区,再租下60亩土地,实现全机械化生产,年销售收入超过6000万元。趁着工厂发展的红火劲儿,代明生计划投入1亿元,加盖3.6万平方米厂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集成式LED模组研发和4G通讯方面做文章。

“返乡创业的这些年,政府给了我很多帮助。”代明生说,在企业几次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政府为他提供土地,减免各种费用。“特别是在简政放权后,我们办事儿更快,他们也很愿意到厂里来帮我们解决困难。前段时间,人社局还来给我们的员工讲解社保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300多位员工实现了全员参保。”代明生说。

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县——中江已经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以代明生为例,和他同时下岗的凯江丝绸厂的员工又和他一起创业,现在这10几位元老级人物分布在公司中高层,早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从曾经默默无闻的打工仔到今天敢于站在台上直面挑刺儿的创业明星,代明生依旧保持了爱钻研的作风,事必躬亲又善于管理决策,正是这种作风帮助他走到了今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