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 华
“你幸福吗?”
3年前,一场关于“你幸福吗”的媒体采访风靡大街小巷,受访者对于幸福的体悟、感动与期待,有力地拨弹着大众的心弦,也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镌刻成为“十二五”发展长卷上的鲜明印记。
我国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耀目亮色——“十二五”时期前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跑赢了GDP;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000万以上,4年累计近5200万人;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
回顾“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有“三期叠加”的困难挑战和经济下行的压力阻力,民生指标仍然全线飘红,这既得益于发展宗旨上的高度重视,更源自于发展理念上的深刻转变。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再只是经济发展的衍生品,其自身正在释放出强大的“溢出效应”,成为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信心所聚、基础所在和动力所系。
“共享理念”实现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民心民意。“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1年上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望超额实现3600万套的目标任务。面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压力,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遗余力地为人民群众争取到更多“稳稳的幸福”。
“底线思维”守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线”,为经济行稳致远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底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保就业作为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下限”标准,多措并举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用妥妥的“民生成绩单”为稳增长兜底,使我们能够在“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中保持战略定力,秉持住了改革发展的“平常心”。保障民生更重视“雪中送炭”,也是底线思维的具体体现,将民生政策更多地向困难群众、困难地区倾斜,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了“刀刃”上。
“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的方式找准了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内在逻辑,为稳增长释放出动力和潜力。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则会释放出更多有效需求、投资机遇和发展空间,成为经济社会迈向“双中高”、打造“双引擎”的巨大助力。2014年,我国消费率提高到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更是探索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新路径。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展望“十三五”,我们即将迎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只要我们用好民生“指南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让幸福的阳光温暖民心,照亮道路,斑斓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