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钢城鸥影入碧空
本报记者 陈 力
内蒙古包头南海湿地的红嘴鸥翩翩起舞。 聂延秋摄

秋水变清、芦苇变黄的时候,栖息在内蒙古包头南海湿地的鸟儿们渐次南归。

在湿地遛弯,随处能看见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鸟在长椅上、栈道旁歇脚,随时能听见它们在苇丛里、红柳间呢喃。摄影爱好者为拍群鸟振翅,用双手轰,可是鸟儿们却不肯合作。摄影爱好者脱下衣服挥舞,辅以吼叫,才有红嘴鸥鸟群冲天而起,继而有白琵鹭鸟群往返盘旋。循着鸟影,草原钢城包头鳞次栉比的楼群、一碧如洗的天空进入眼帘。

“这是鸬鹚,这是苍鹭,这是赤麻鸭,这是黑翅长脚鹬,它们都好像有点恋恋不舍”,南海湿地科研检测中心主任张明钰通过01号监控点的回传视频,向记者普及鸟类知识,“在2992公顷的南海湿地上,共安装了30多个可旋转摄像头,无论冬候鸟还是夏候鸟,无论生活状态还是安全状态,都尽收眼底。一年365天,我们每日记录鸟类活动、气候变化,每周记录植物物候期,每月测量水质、水位变化,每季上报自然、社会资源监测调查表。雷打不动地一日一记、一周一观、一月一测、一季一报”。

说话间,工作人员把监测到的一只打蔫的小鸟捧了回来,交给南海湿地鸟类救护中心主任陈学古。参与过救助大天鹅等50余只野鸟的陈主任经过一阵“望闻问切”,告诉工作人员这只红嘴鸥没事,就重新放回水面。说时迟,那时快,这只萌萌的小精灵仿佛跟主人撒了个娇,一下飞入芦苇深处。

南海湿地是我国西北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城市湿地,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让鸟儿安家在钢城”成了南海湿地管理处的课题。以帮助遗鸥为例,南海湿地管理处不遗余力:了解到全球的遗鸥数量仅剩1.4万只、且目前最大遗鸥繁育基地已经干涸之后,湿地管理处于2013年4月开始进行遗鸥栖息繁育基地“生境营造”。他们请专家,查文献,办培训,出手册。根据遗鸥习性,在远离旅游区的水域修复完全脱岸的湖心岛11个。从榆林、鄂尔多斯的遗鸥繁育地拉来沙子,为所有小岛铺设沙粒20厘米以上,累计铺沙2750立方米,为所有小岛累计除草1.8万平方米。“小岛修建后,遗鸥提前一周到南海湿地栖息。2014年,遗鸥数量达到了5000只,蔚为壮观”,张明钰对此无比自豪,“此外,还吸引了鸭类、鹬类、普通鸥等鸟类群落大量增加。2013年我们的水鸟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2,2014年达到3.28,2015年则达到了3.41。”

10年来,包头市投入3亿多元开展湿地综合整治。清理了周边17个储煤场,停产了两座砖窑,拆除了影响湿地的60亩商业住宅,清理了120亩垃圾场,切断了4条污染源。超前推动湿地立法,通过包头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于2008年6月1日正式施行,明确了保护界限、执法主体、禁止行为和法律责任,为保护南海湿地请来“尚方宝剑”。通过创新保护、创新利用,南海湿地水清了,鸟和植物多了,湿地面积大了。其中,湿地鸟类由2001年的77种增加到201种。前不久,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黄河9省区湿地保护年会代表来到南海湿地调研,专家们感叹:先有湿地绿天际,方现钢城百鸟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