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廉价药不应该“市场短缺”
袁 浩

据报道,近日,全国多地的医院、药房里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出现短缺,有患者辗转多地求药而不得。同时,一项针对全国12座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短缺的高达342种。而且,无论潘生丁,还是这短缺的342种药,几乎都是廉价药。

廉价药品“玩失踪”,表面上看是一种“市场行为”:价格太低,利润太薄,药厂不愿生产,药商不愿销售。作为药品使用者,患者处于利益链最末端,对厂商的选择毫无影响力。他们的健康需求,在这样的“市场行为”中被无情地忽略。

然而,如果一味从道德角度谴责药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又显然有失公允。药企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随着产品原料成本的上升,药品出厂价却没有增加,甚至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大”的情况。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指望市场化的企业充当救死扶伤的“活雷锋”并不现实。说到底,是现有药品管控制度失灵使各个环节相互脱离,才让“廉价药”的民生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据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建立起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由政府指定一些药品厂家生产,然后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这类药品产量稳定,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这样的制度。

面对廉价药品短缺的现状,政府当及时伸出“有形之手”,既让生产廉价药的药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又要防止其通过大幅提高药价求生存。当然,这要求从制度设计和价格救济方面着手,对廉价好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政策扶持。比如,对那些廉价有效药品,或纳进基本药物目录,或以财政补贴途径鼓励药企定点生产,而不能无视廉价药的“退市”。只有既让药企有钱可赚,又保证药品价格低廉,才能解决药价高、药品缺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