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2015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
立足制造因地制宜 推动互联网工业实践

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但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制造业基础不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与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工业3.0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处在2.0向3.0过渡、甚至处在2.0以下的阶段。因此,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工业转型的过程中,有两点至关重要,值得大家重视。

一是应当立足于制造业基础。国家经济的主体就是制造业,如果没有制造业从大到强,我国经济将很难进一步健康发展。在探索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实践中,制造企业应立足生产流程,将互联网渗透到研发、制造、物流、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柔性生产。

二是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无论是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都是依据本国的产业生产力及地域文化提出的。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虽然在产量和规模上有很大优势,但在质量和核心技术上差距不小,制造企业达到4.0标准的屈指可数。因此,各个规模类型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把好的理念、经验与制造企业的自身实际结合起来,以解决质量、管理、品牌、设计等各方面的不足。

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国各地正在进行路径和模式的探索。青岛市立足已有的制造业基础和优势,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互联网工业发展有点有面、因企因地制宜,已经初步形成群体突破的可喜局面。我们尤其关注到,青岛率先制定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充分体现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前列的决心和信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