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创新对口支援方式——
着眼区域合作 助力产业造血
本报记者 刘 成
山东嘉源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夷陵投资6000万元成立了宜昌嘉源食品有限公司。图为公司的生产车间。 宋 健摄

青岛市与宜昌夷陵区1992年结成对口支援城市以来,已累计向夷陵区无偿援助资金5781.7万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口支援正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领转变,由项目输血向产业造血转变,由资金支持为主向人才、科技、管理等多元要素转变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灵芝科技文化产业园过去主要种植蘑菇、木耳等,效益一直不佳。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青岛市对口支援了30万元,帮其建起了灵芝种植车间,助其形成了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全新产业模式,公司很快步入发展快车道。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3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8亿元。

着眼区域合作,助力产业造血,是青岛市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对口支援的新变化。“对口支援正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领转变,由项目输血向产业造血转变,由资金支持为主向人才、科技、管理等多元要素转变。”青岛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主任王为达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双方通过共同筑平台、建项目、优产业、强设施、育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也为夷陵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夷陵区也同样看重区域合作的前景。“过去我们希望青岛多支援资金和项目,近年来我们认识到,对口支援是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首要平台。”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告诉记者,青岛市与夷陵区1992年结成对口支援城市以来,已累计无偿援助资金5781.7万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双方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将争取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两地合作交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思路,不断拓宽合作交流领域,推动两地产业对接、经济互融、科技交流、人文互通。”

随着双方对区域合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青岛与夷陵的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阔。双方从2010年便开始谋划共建产业园区,青岛市派出了精英规划团队,对464公顷的夷陵青岛产业园进行了精心规划。同时,青岛市还积极向夷陵输出招商和管理经验,帮助其迅速做大做强。目前,夷陵青岛产业园已累计筹资2.5亿元投入园区开发建设,其中青岛市援助1720万元,建成桔乡大道、青岛路、明珠路、中岗路等园区主干道,园区骨架全面拉开,功能配套正逐步完善。园区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去年实现产值75亿元,实现税收1.15亿元,安置就业4200人。园区按规划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税收3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左右。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力逐渐显现出来,不少企业开始利用双方城市的不同优势来配置资源。位于青岛市的山东嘉源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夷陵投资6000万元成立了宜昌嘉源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年产3000吨水果罐头生产线和果杯生产线,年加工柑橘2万余吨,产品主要出口美、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公司总经理张永涛告诉记者,“当初就是看好这里的资源优势才落户的,厂门口全都是橘子树,厂子周边全是橘园,这样就地取材加上劳动力成本也低,企业综合成本能降低20%左右。”

而地处夷陵的稻花香集团,则看好了青岛的市场优势。借助与青岛的“亲戚”关系,稻花香以青岛为基地,将其麾下的白酒产品向山东市场销售,目前销售额已达到了1亿元。同时,借助青岛市提供的平台,夷陵先后组织企业在青岛举行了多场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博览会、旅游宣传推介等活动,使夷陵的特产像茶叶、柑橘、中药材等产品,在东部沿海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升。

近年来,青岛与夷陵的区域合作,开始向人才、科技、管理等“软实力”延伸。9月14日至24日,来自夷陵区的50多名基层干部,在青岛参加了为期10天的专题培训、学习。至此,青岛为夷陵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移民致富带头人、村主职干部等各类人员超过500余人次。这种学习培训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夷陵区三峡灵芝科技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黄贵民告诉记者,他就是到青岛学习时,受到青岛旅游与产业相融合的经营模式启发,找到了自己新的经营模式的。

“未来,我们还将在多个领域与青岛加强合作。”夷陵区代区长王平昌表示,夷陵区将围绕产业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开发、港口物流发展、科技信息互通等方面,积极与青岛合作,实现共赢,“特别是旅游业的合作,青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夷陵也有‘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两个5A级景区和几个4A级景区。现在高铁已开通,飞机已直航,我们正在策划,让双方的旅游合作走得更远、更深、更有创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