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有条幸福路,沿街店铺林立。然而,一户挂着“幸福”牌匾的349号却与众不同。虽然是门面房,却是一家住户,主人是已在此生活了30多年的杨秀花和马志学老两口。
说起牌匾的来历,杨秀花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是社区统一制作的,因为不是商家,就写上了“幸福”两字,“如果给我们邮封信,写上幸福路‘幸福人家’收,保证能收到。”她笑着说,“这牌匾挺符合我们现在的心情。你看,现在买菜有直销点,看病有医保,退休金年年涨,孩子又孝顺,没啥操心事,这不就是幸福嘛”。
“幸福人家”代表千万家。新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0年以来,连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已成为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每年七成以上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天山南北徐徐铺展出一幅精彩的民生画卷。
离幸福路上“幸福人家”约2公里的阳光雅居小区位于乌鲁木齐市黑甲山片区,市民魏颖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她告诉记者,“过去的黑甲山是棚户区,垃圾堆得有几层楼高;居民吃水靠毛驴从远处拉过来;入春时冰雪融化后,道路特别泥泞,根本没法出门”。
从2009年开始,黑甲山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逐渐改变了模样,崭新的高层住宅取代了破旧平房。去年,魏颖搬进了新家,面积100平方米、两室一厅。“与原来平房等面积置换,自己基本没掏钱。”她感慨地说,“小区配套设施特别齐全,比商品房小区环境还好”。
让各族群众乐有所居,是新疆重要的民生目标。与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相比,在农牧区实施的安居富民工程覆盖面更广。
6年前,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也拉曼村冬季大雪封山、春季山洪频发,人均饲草料地不足3亩,人均纯收入仅4400多元,是有名的贫困村。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也拉曼水库立项兴建,并于2012年10月下闸蓄水。依托这一工程,县里将也拉曼等5个村338户村民集中定居,农牧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布尔列斯·叶克拜一家三口的新房子有80多平方米,他们还分到了70平方米的养殖棚圈、37.5亩高效节水灌溉土地。“现在不仅居住条件好,政府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和医疗点,生活真是方便。”这位52岁的牧民告诉记者,去年他家收入达3.6万元。
2011年以来,新疆把安居富民工程作为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农村住房抗震水平,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亿元,开工建设126万户、竣工123万户,共有480余万名农牧民迁入新居。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牛学兴说,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新疆把安居富民工程与村镇规划、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既安居又富民。
统计表明,新疆安居富民工程任务量占同期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总量的9.8%,居全国之首。去年于田发生7.3级地震,今年皮山发生6.5级地震,新建和改扩建安居富民工程无一倒塌,经受住了检验。经国家相关部委综合考评,新疆安居富民工程连续4年获得全国第一。
安居连着就业。最近5年来,新疆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登记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扶,实施政策、岗位援助和跟踪服务,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建立了“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形成零就业家庭随时于24小时内解决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此外,自治区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短平快”项目创造就业岗位,在农村、社区创办手工艺吸纳就业。一系列举措,织密了就业保障网。
“别看我们这规模不大,大部分产品可都出口呢。”富蕴县新蕴社区有间妇女刺绣创业出口基地,生产哈萨克民族风情手工艺品,从业者都是社区百姓。“原来在家带孩子,现在小孩有幼儿园上了,白天有空就到这里干活。”哈提玛是3岁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基地实行计件工资,自己掌握时间,每月至少有2000元收入”。
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着眼长效机制,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随着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新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9月16日,在新疆博物馆“走向西部——我们新疆好地方”美术展现场,记者见到了65岁的乌鲁木齐市民张明善。在一幅幅精品力作前,他看得仔细,感慨有加。“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老人兴奋地说:“这美不仅在风景中,还在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更美的日子,还在后头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