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李文祥:
英雄不老
本报记者 夏先清
生活中的李文祥老人。 (资料图片)

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李文祥只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个普通的庄稼汉,一个偶然的机缘,他传奇的前半生才呈现于世人面前。

9月18日,记者前去探访他,今年91岁的李文祥老人静静地躺在范县人民医院内科一间普通的病房里。女儿李金英告诉记者,因严重肺炎,老人刚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

1925年5月,李文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22岁正式参军加入华野10纵,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场上屡建奇功,特等功、一等功的军功章和奖状装满了布包。1956年,他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身份为国家干部。1962年,国家号召下乡支农,李文祥不会写字,就找人写好申请书,咬破自己的手指按下血印。“当时听说国家有困难,要求干部支援农业,我就写报告。负责人说‘没你的事’,我说‘咋没我的事啊,我不是干部啊’!”李文祥回忆道。

当年,李文祥带着妻子返回河南范县老家,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成了种地的农民,仅有的资产是生产队给的0.3亩自留地和15公斤小麦。“没锅没灶,日子苦啊!”生活条件再恶劣,李文祥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李文祥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开挖水渠、复耕农田、推行稻改,不到两年时间,就把亩产不到100公斤小麦的盐碱地改造成了亩产200多公斤的稻田。上世纪60年代末,“放卫星”盛行,时任生产队长的李文祥始终不肯昧着良心说瞎话,如实上报的粮食产量总排在报表最末位,因此受了不少委屈,但生产队社员们的吃饭问题在村里解决得很好。谈起李文祥的一身正气,上点年纪的村民无不肃然起敬。

为集体利益鞠躬尽瘁,李文祥自己的小家却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刚回村时,他和妻子在闲置多年的破庙栖身,直到1983年才盖起属于自己的三间瓦房。哪怕是现在,他的小院在村里仍称得上“简陋”。“民政部门对优抚对象组织过10多次普查,李文祥填报的表格都是空白,对所立战功和家庭困难只字不提。”范县一位“老民政”证实。李金英曾偷偷拿他的复员军人证去民政局领补助,父亲李文祥知道后狠批一顿,嫌给政府添麻烦。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李文祥老人身上体现的正是这“三平”精神——再苦再难没向国家伸过手,更没炫耀过自己的功绩。2011年1月4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调研时的一个“偶然”发现,让时年87岁的老英雄李文祥从“隐居”走到了台前,他先后获得“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出名”后的生活,已由不得李文祥自己,小院的平静被热闹所取代。但他内心的平静没有被打破,对待每一位热情的仰慕者,他都是淡然、从容如故。

李文祥在战争年代的那支部队,现在驻防山西。2012年过88岁生日时,部队送来生日礼物,大大的镜框里,是一个镶满了各式各样毛主席像章的党徽,上面写着“毛主席的好战士”。李文祥一见满眼是泪。在他的心里,深埋着一个永久的遗憾,“有一次部队嘉奖立功的人,要接受毛主席接见,名单上有我,当时我正好生了重病,连床都下不了,没去成”。

“1954年上海第23次印刷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父亲珍藏了58年。”李金英告诉记者,父亲闲暇时会经常翻翻这本党章,回忆一下喝凉水、嚼生麦打阻击战的场景,想想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的责任感。

“我们这代人信仰坚定,在战争时期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全身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毕竟年龄太大了,李文祥说话已经不太清晰,但言语间那种朴素的情感,那种执著的信念,所有人都听得分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