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璧山八塘镇三元村的新鲜事:
补鞋匠修路记
本报记者 吴陆牧 通讯员 张承刚
△ 只要有空,王大志都会把这条路扫一扫。
◁ 王大志正在街上为乡亲们补鞋。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清晨6时许,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几声鸡鸣打破了重庆璧山八塘镇三元村的宁静。“嘎吱”一声轻响,王大志推开了五保家园的大门,他的肩头扛着比他还高的扫把。他这是去扫路,路干净了,走的人才会更舒服。

太阳渐渐露出了脸,空气跟着变热,王大志额头、脸上挂满了汗水,他一边扫一边费力地喘着粗气,“人老了,身体跟不上了。”这条5米宽、40米长的水泥路,王大志扫了近半个小时,直到连一颗石子都看不到,他才坐下来歇口气,熟练地从兜里摸出烟斗,把早已备好的“叶子烟”拿出来裹一裹,用火柴点上。这烟叶14元一斤,每次抽一小截,一斤能抽上一个月。

王大志是个补鞋匠,住在五保家园。这条路是他出钱修的,花了4000元。逢赶场,补一次鞋5毛钱到1块钱,4000元是他3年的收入。“我补了一辈子的鞋,没多大能耐,修这条路,算是做一件好事,报答乡亲们,报答党和政府的恩。”王大志说。

修路心结

王大志修的这条路是条支路,没有名字,路的一头连接着三元村的村公路,另一头连接着石板小道,通向八塘镇。走这条路到镇上,比村公路要近1公里多,人要少走10多分钟。乡亲们赶场、孩子们上学,都是走这条路。过去这条路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虽然只有40米长,但是异常难行,不少人走这条路,都摔了跟头。

王大志走这条路走了70多年,真正想要修这条路,是在去年的一个雨天。那天傍晚,天已经黑了,王大志干完农活回五保家园。同村的7岁娃三儿背着个小书包,手里拿着作业本,坐在路口哇哇大哭。

王大志一把将三儿抱起来,“娃,你咋啦?”

“爷,我在路上摔了,刚写好的作业全掉泥汤里打湿了。”

三儿哭得可伤心了,他害怕明天又要被老师骂。三儿的衣裳和作业本满是泥浆,肯定是摔了个屁股朝天。王大志安慰他,“别哭了,回头爷把路修好,就摔不着了,快回家吧!”三儿点了点头,一边抹眼泪一边走回家去。王大志回头看着这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把这路修好!

今年5月初,三元村村公路改造完工,多年的泥巴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村民们欢呼雀跃。但是大伙走惯了的这条支路却不属于改造的范畴,路旁的几户人家商量着:每家出点钱,把路修了!

出钱修路

5月9日下午,王大志从镇上回来。很远就听到院坝里又在“开会”,村里都商量几天了,也没出个结果。“我家又没买车,路修不修,对我没多大影响,我不出这个钱!”“几代人都走过了,现在就走不过了?哪个提出修就哪个给钱!”……说着说着,几户人竟吵起嘴来,眼看就要动手。

“大家好好商量嘛!”王大志走进去,想当和事佬。“你一个外人,关你什么事!”一个年轻人吼道。是的,确实不关王大志的事。五保家园位于路边,王大志只是一个过路的,而那几户人家是被路“穿过”的人家,他们才是修路的决定者和最大受益者。“修路多少钱,我出了!”王大志火了。现场顿时安静了,然后又沸腾起来。“4000!叔,你要出这钱?”大家喊来修路的包工头胡天富也在。“我出了!明天就拿给你!”王大志回家了,把藏在箱底的存折翻出来,这个存折他很久没动过了,不知道受潮没有。

第二天早晨7点不到,王大志就等在了八塘场镇的银行门口。9点半,王大志取了钱回到院坝,院里的几户人家来了,五保家园的邻居们来了,有些不常见到的乡亲也来了。当着大伙的面,王大志把4000元崭新的人民币,一张一张地数给胡天富。胡天富给他开了一张收据,用圆珠笔写的,字迹工工整整。

“开工!”胡天富一声大喊,大家还没缓过神儿来,搅拌机就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淹没了人们的议论。到了傍晚,一条宽5米、长40米的水泥路就打好了,泥巴路彻底不见了。王大志长舒一口气,像了了一桩多年的心事。那晚,他睡得特别香。

修路报恩

“4000元你得挣3年,把辛苦挣来的养老钱一下子就拿出去了,不心疼吗?”五保家园的邻居问他。“不心疼,高兴!”王大志说,前两天院子里的赵家嫁女儿,开进来十多辆车,要是换成以前那条烂泥巴路,肯定不行!

“你现在都七十几了,还能走多少年嘛!”

“乡亲们要走,孩子们要走,子孙后辈们都要走,值得!”王大志笑了,邻居也跟着笑了。

为什么肯花这么多钱修这条路?王大志说,他想报恩。1972年,王大志突发大病,全身水肿,路都走不得,眼看着就要不行了。邻里乡亲赶来探望他,给他抓药的,带来老母鸡的,帮他洗衣做饭的,王大志一一记在心头。生产队长和村支书隔三差五就给他送钱来,100、200、400,最后一次送了800元,王大志记得很清楚,他们说,这是政府给的,让他把病养好。几个月后,王大志奇迹般地站起来了,病好了。治病一共花了3000多元,他自己出了1000多元,政府和乡亲们给他筹了2000多元。他说,是政府和乡亲们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那之后,王大志开始学补鞋子,把自家的土地让给乡亲们种。“我在坡上种了些菜,还有包谷,吃不完的担到集市上卖,还能换点儿小钱。”王大志说。

刻碑记功

“这条路是你出钱修的,大家都会记得你!”

“孩子们上学再不怕摔跟头了,谢谢你做了好事!”……

路修好以后,王大志出名了。

“我只是一个补鞋匠,出不出名跟我没什么关系。”王大志总是不在意地笑笑。修路的包工头胡天富花了600元,给王大志刻了功德碑,记录王大志修路这件事。刻碑的人问胡天富,修路才4000块钱,刻碑就花600块,值吗?胡天富说,值,王大志在做好事,我也想为他做点事!

八塘小学的退休老师幸世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大志,诗的名字叫《凡人善举》:五保家园王大志,古稀矍铄勤为事。补鞋种菜不休停,节俭生活集储资。村路泥泞惹众怨,议商修建遭刁难。王翁慷慨千金献,乐善好施美誉传。

幸世英的诗被做成木牌,挂在了五保家园活动室的墙上。有来五保家园探望的客人,老人们会领他到活动室,一边细细品读这首诗,一边向客人讲述当时王大志捐钱修路时的情景。“他只是一个补鞋匠,补了一辈子的鞋,就修了这条路。”老人们津津乐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