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特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酒博会助力黔酒飘香
——写在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开幕之际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图为贵州茅台镇全景。在这里,依托茅台酒培育了大大小小的众多白酒企业。

九月九,品美酒。

九月九,酿新酒。

九月九,看酒博。

9月9日至12日,由商务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举行。名酒荟萃,大师云集,世界酒业的目光再次聚焦“醉美贵州”。

2011年以来,贵州省通过连续举办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以下简称“酒博会”),搭建了一座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力地推动了该省酒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23.61万千升,同比增长22.7%;白酒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3亿元,同比增长11.5%,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酒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贵州白酒产业快速发展,也成为贵州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贵州省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酒博会。

黔酒之香满华夏

虽然贵州盛产美酒,但以酱香为主的黔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得到市场认可。据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曹文涛教授介绍,在茅台成名之前,酱香型白酒基本上只有贵州人喝,“外省人觉得酱香味不是酒”。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际酒类博览会,酒博会提升了贵州白酒整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贵州雄正酒业公司董事长张再彬说,“酒博会的举办给贵州酒类企业搭建了走出大山的平台。过去只能走出去作推介,如今客商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每年的酒博会,公司都能签下可观的订单。

借助酒博会,雄正酒业逐渐从单一营销向酒业全产业链拓展,旗下的“老土人家”品牌在贵州众多白酒品牌中脱颖而出。

通过举办酒博会,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潜能充分释放,一批白酒企业茁壮成长起来。除了“茅台”这样的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董酒”、“习酒”、“国台”等一批白酒品牌,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围绕办好酒博会,贵州省先后成立了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白酒交易所、世界酒业联盟等行业协会组织,整合了酒类行业资源,并规范行业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了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白酒产业与金融创新的成功融合,进一步挖掘贵州白酒的品牌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今,黔酒的品牌影响力、文化凝聚力大幅提升,全省白酒产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逐年上升,酒产业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白酒产量达38.05万千升,同比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573亿元,同比增长13%。全省白酒工业增加值占轻工业比重48.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18.5%,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2%;实现利润总额235亿元,利润率稳居全国之首。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以酒为媒,以酒会友”。

“酒博会既是寻找合作伙伴的平台,也是学习提高的园地。”来自贵州省仁怀市的一家酒企负责人认为,酒博会开启了贵州酒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每年一届的酒博会,佳酿毕至,商贾云集。参会代表围绕酒产业展开交流、推动合作,酒博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不少参会者表示,不管是展馆面积、参展企业数,还是境内外客商数量、组织布展水平和交易成果,这届酒博会都达到了国际性展会的水平。

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介绍,酒博会签订的贸易合同数量、合同金额从第一届的1867个、497.4亿元增加到第四届的3202个、1005亿元。

“酒博会不仅是贵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酒博会作为各方开展投资贸易洽谈的重要平台,对于进一步扩大酒类产业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借助酒博会平台,国内外酒类企业深入接洽商谈,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参展企业、采购商数量平稳上升。

酒博会组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前4届酒博会共吸引146个国家和地区的5131家酒企、41483位采购商参展,签订酒类贸易合同10107个。

没有贵州的酒业基础,酒博会也不会在贵州举办;没有酒博会的推动,贵州酒业也许不会迅速发展。酒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贵州酒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提升了贵州酒企的市场竞争力,为贵州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