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记
驻守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810米风雪边关上的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是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队。营队组建54年来,一代代官兵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和错综复杂的边境情势,坚持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营队“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岗巴精神”,出色完成平叛剿匪、自卫反击作战、封边控边、维稳执勤、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防安全稳定、促进西藏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赭黄色的哨楼,矗立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318米的冰峰之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空中飞扬。这是岗巴边防营戍守的查果拉主峰哨所,也是一代代岗巴戍边官兵的精神故乡。8月下旬的几个日夜,记者来到岗巴,住营队、下连排、上哨所,在巡逻途中、哨楼顶上,探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奉献精神,感悟新时期年轻官兵的强国强军梦想。
“既然立下誓言,就永远不能变!”
人对氧气的依赖程度,只能用健康甚至生命来衡量。军人对使命职责的尊崇,同样要用健康甚至生命来当坐标。
平均海拔481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50%,年均气温在-4℃,最低气温达-40℃,每年有200多天刮着8级以上大风,140公里巡逻线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有10多个……这就是岗巴边防营的戍守区域。
青紫的嘴唇、暗灰的脸庞、凹陷的指甲、稀疏的头发,是高原官兵的共同特征。自1961年组建以来,岗巴边防营历届党委就深深知道,在这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冰雪高原上守防,“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自然环境难以改变,但一茬茬官兵的精神品德可以不断磨砺,人生信念可以不断培育,从而形成全营恒久不变的军魂。
8月25日,晚饭后,岗巴边防营营部和驻地连队官兵,齐刷刷聚集在学习室里,收看新闻联播节目,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营教导员何正海自豪地说,虽然与北京远隔千山万水,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指示,岗巴边防官兵与全国全军能同步进行。
组建至今,全营官兵坚持每周组织两次集中学习,每半月开设“士兵讲坛”,常态化开展集中小辅导、时事小评论、网络小论坛、热点小辨析活动,制作“理论知识问答箱”、“理论常识小黑板”,用小平台延伸大课堂,用小窗口传播大道理,使党的声音成为边防一线的最强音,引导官兵在冰雪边关守住灵魂高地,使“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强营固魂的“定盘星”。
登上查果拉,伸手把天抓。这个海拔5318米的哨所,有5个固定巡逻点在海拔5500米以上,最高点位达海拔6900米!就是这样一个让记者坐在哨所里都喘不上气的地方,岗巴边防营的官兵却争先恐后地上。
曾连续3年上查果拉守防的现任昌龙边防连连长武金多杰对记者说,“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我走在巡逻路上,遥望壮美河山,自豪感、责任感一齐涌入心头。我幸福得要哭出声来。那一刻,感觉自己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那一刻,我体会到查果拉哨兵的骄傲,感觉身后有13亿双眼睛在深情注视着我”。
“忠诚是岗巴官兵的第二生命,这是我在入党申请书中对党组织最真诚的誓言,一辈子都不会变!”8月23日下午,在查果拉探入云端的哨楼上,带队哨长白玛多吉对记者说,去年他第一次上查果拉时,因患痛风,担心父母牵挂,临行前才打电话告诉家人。几天后,他接到一个邮包,里面是治疗痛风的药物和母亲的亲笔信:“既然立下誓言,就永远不能变!好好照顾自己,阿妈永远支持你。”
在岗巴边防营的每一个连队、哨所,每当太阳爬上高原,第一缕阳光都会播洒在营区山腰那一幅幅官兵们用石块码成的巨型中国地图上。官兵们说:“哨位虽然远在天边,但祖国时刻在我心中。”
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走出来的新兵王哲告诉记者,“在珠穆朗玛峰旁为祖国站岗,我感觉特别神圣。我要向老兵们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
来自北京的上等兵董超告诉记者,“到西藏边防当兵,是我自己的选择”。今年,董超考上了西藏大学。“毕业后,我想留在西藏。”他说。
戍边54年,岗巴边防营先后有31名官兵献出生命,4名来队家属长眠雪山。然而,一茬茬官兵爱国奉献、忠诚戍边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豁出去、敢拼命,把兵练到极致!”
边防营营区东侧,高高耸立着岗巴宗山。山顶雄踞的上世纪庞大古堡,虽已是残垣断壁,但仍不失威严。营长胡广军说,岗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初,英军入侵西藏曾突破这座古堡要塞,当地群众惨遭涂炭。屈辱的历史在岗巴口口相传,令人没齿难忘。
自1961年进驻岗巴以来,守防官兵牢记历史,不忘使命:“豁出去、敢拼命,把兵练到极致,锻造合格的戍边卫士,决不让屈辱的历史重演!”
8月23日,记者在海拔4900多米的塔克逊边防连采访,官兵们不断嘱咐记者“缓步移动,节省体力”,然而,他们在3公里越野训练中却龙腾虎跃、奋勇争先。体力透支的战士刘东升落在队尾,可他仍拼命冲过终点,青紫的嘴唇上渗出鲜血。
在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岗巴高原,缓步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5公斤进行的剧烈运动。因此,组织高强度训练必然伴随高风险。但营党委认为,平时不敢担风险,战时就难以担重任。为适应高寒高原守防区域特殊环境,全营从军官到列兵,每天仰卧起坐、深蹲起立、俯卧撑“3个100”一个不少,每周3公里越野、冲哨楼、冲山头“3个3次”一次不落;营连还经常把野外生存训练放在冰峰深谷,把紧急出动路线设在雪线山脊,把“三实”训练选在风疾雪骤的恶劣天气,在险境困境中锤炼部队。
2013年11月,上级在岗巴地区素有“鬼门关”之称的曲摩山组织全营进攻战斗演练。进入穿插课目时,雪越下越大。出于安全考虑,上级考核组允许演练暂缓进行。没想到,营连干部“并不领情”,敌后穿插科目按计划展开,穿插官兵翻过坡度近60度的雪山,提前20分钟占领阵地。
新军事训练大纲颁发后,上级把试点任务交给该营。他们组织官兵集智攻关,不到4个月就完成了14个课目规范化训练演示。近年来,该营研究提出的22条高寒山地作战训练建议全部被上级采纳,总结的“夜间射击五要诀”、“抗缺氧10分钟训练法”在西藏军区推广;十多个高原战法训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3年间,全营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夺得11个冠军;5名官兵荣立一等功,44人荣立二等功。在去年11月上级组织的军事训练大考核中,全营年度军事科目普考优良率达100%。
上士伏艳林讲述的同乡战友颜红林的故事,令人感佩不已。
颜红林曾是塔克逊边防连炮班班长,敦实的个头换来响亮的绰号:炮弹。2013年,连队配发了新型反坦克装备,他经过深入摸索,掌握了红外测距技能,这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关键。正当他要把这项技能教授给大家时,突然晕倒在训练场上。下山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一查,是重度糖尿病,无法根治。
当他再次回到连队时,150多斤的“炮弹”瘦成了80多斤的“麻秆”。伏艳林问他:“快退伍了,回来干啥?”颜红林说,就想着把操控新装备的技能教给大家,“让咱们的新装备能打一发中一发”。
已在塔克逊冰峰值守10年的伏艳林说,他准备争取选进四级军士长,替自己的云南老乡继续守卫岗巴边防。
戍边54载,岗巴边防营每年组织200余次武装巡逻和潜伏管控,牢牢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有力维护了边防安全稳定。
1965年,查果拉哨所所属连队被国防部授予“高原红色边防队”荣誉称号;2000年,该营获称“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不久前,解放军四总部号召全军学习该营践行强军目标、建设过硬营队的事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