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游,慢慢品
□ 李尚飞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灵去捕捉大千世界细微的不同,并最终使之成为成长的原料

每逢假期,总有许多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孩子出外旅游。不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希望通过旅行来增广见闻,扩大眼界,这是很好的现象。但结果却往往令人失望:除了诸多的地名和门票,孩子并没有收获什么,相反,倒搞得部分孩子觉得哪里都一样,从而厌烦再次出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忽视或者忘记了旅游的本质。其实,“游”,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厚重的意义。它不是简单的、快速地浏览,而是“交游”、“游学”、“游历”,是边行走边交流、学习、经历。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的旅行便与他修养的提升紧密联系了起来。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属于她的绵远淳厚的历史和文化,而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与她的地理背景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所以,真正的旅游,也便在不知不觉中与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悠久、地理的广远结合在了一起。观看一位名人曾经生活的地方,想到的是他人生的遭际,高标的人格,不朽的风范,巨大的贡献,这种深切的感受与眼前的景物结合起来,这个人的精神面貌便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从而使我们不但收获了一份完整的人物资料,而且使我们的境界得到升华;观看一处风景名胜,欣赏的不仅仅是它的山水草木,云岚烟霞,而往往也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之中——关于它的传说,它的变革,它的风俗,它的兴衰,这样,它就带上了厚重的历史之感,沁入到我们的心灵,便会使我们变得充实而丰盈。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受各个方面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种细致的品味、赏析、咀嚼和思考,开阔了我们的心胸,扩展了我们的视界,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人格,并逐渐形成与自己的国家、民族密切结合起来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带着孩子旅行的时候,不要以游玩的名胜古迹的数量多少为目标,不要以“朝苍梧,暮北海”的快速行进为速度,也不要以“上车睡觉,停车拍照,下车看庙”为标准的游玩形式。不妨把脚步放慢一些,不要错过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机会,不要丧失一次与历史晤面的机遇,不要辜负一次成长的最佳体验。我们应该懂得,见古人之所见,想古人之所想,就这是历史感。而有了这种历史感,也便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归属感和民族意义上的认同感,从此,我们变得不再孤独,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怀着一种亲慕的情感,去亲近那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样才会发现每一处可供游玩的地方,都与其他地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每一处不同,都有值得我们体味的元素。

记得与许多同事去旅游,回来后,成年人只是感叹旅途的劳累,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则说:“那儿的蚂蚱真大,腿很有力,一蹦就是老高;那儿的云跑得非常快,就像有人在用鞭子赶似的。”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灵去捕捉大千世界细微的不同,并最终使之成为成长的原料,这个孩子的旅游,才是最有价值的旅游。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