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债务融资市场的快速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金融市场功能,基本形成了参与主体丰富、发行方式多样、产品结构完整的市场体系。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个更加成熟的银行间债市将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日前,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突破8万亿元,累计发行量18.5万亿元,有效发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来,债务融资市场的快速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金融市场功能。债务融资工具规模的扩大,更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要大力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发行债券不仅融资成本比较低,融资效率也较高,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美的集团高级副总裁袁利群介绍说,自2008年开始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以来,美的集团从短期融资券开始试水债券融资,后来企业发展中有了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又发行了3年期中期票据。目前,银行间市场还有期限更短的超短融等产品,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在淡、旺季的变化中进行流动资金的补充。
受益于债券融资规模扩大的不仅仅是美的一家企业。2007年以来,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制的推动下,债务融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净增量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19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共有2904家发行人累计发行18.5万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其中存续企业2059家。
在解决企业融资贵这一问题上,债务融资工具直接对接企业和投资者,有效缩短了融资链条,切实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
2015年1月至7月,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利率虽整体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下行走势。其中,AAA级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从年初的4.7%下降至7月末的3.1%,同评级中期票据(5年期)发行利率从年初的4.9%下降至7月末的4.1%。
横向比较看,债务融资工具为实体经济节约了可观的财务费用。2015年上半年,债务融资工具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5.02%,低于新增贷款利率1.12个百分点,按债务融资工具新发行2.4万亿元、平均期限1.83年计算,今年上半年已为发债企业节约利息成本约500亿元。
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稳增长方面,银行间债市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企业融资,保障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8月19日,支持能源、交通、电力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十大振兴产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近6万亿元,支持铁路总公司融资5500亿元。
调结构方面,坚持“有扶有控”的定向调控导向,银行间债市支持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8月19日,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企业融资1.8万亿元,用于产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改造;支持高科技类企业和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融资5.2万亿元。
惠民生方面,大力支持了保障房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大了对“三农”、文化产业以及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8月19日,支持东北地区四省发行8146.6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支持河南、陕西等18个省累计发行近1181.6亿元保障房债务融资工具,对应支持72万套保障房建设和8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支持涉农企业融资超过8300亿元;支持文化类企业融资5082.9亿元。
总体来看,债务融资工具继续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对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支持力度明显较大。
数据显示,1月至6月,债务融资发行量居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电气水、制造业、采矿业、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基础设施行业融资7463亿元;支持文化产业融资569亿元;支持“三农”企业融资586亿元。
加快债市改革开放
近年来,我国债务融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目前来看,间接融资占比仍然较高。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4.8%,债务融资工具占8.5%,仅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陈启清认为,纵观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在实现大规模融资、推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债券市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是必由之路。
随着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和对外开放加速前行,债市改革进程有望进一步深化。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徐忠认为,在债市违约风险加大的当下,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和规范,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要求。目前来看,相关风险防范措施正在建立。今年6月,交易商协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规范发展工作举措的通知》,对注册发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在信用风险事件较多的当下,还推出了突发事件信息披露子表格,建立4个重点项目阶段突发事件处理措施工具箱,使投资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进展、做出决策。
债市开放的步伐也明显加快。6月,私募基金获批进入银行间市场,此后,境外央行等机构备案后也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投资者多元化格局凸显。
随着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专家也建议加强监管体系改革。“从长远来说,随着金融创新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经营,需要下决心改革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徐忠表示,在债券市场波动更大的当下,更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