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生改善 情满雪域
本报记者 代 玲
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送医下乡活动现场,医生在给农牧民量血压。
本报记者 代 玲摄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东郊村,64岁的伦珠老人在新家一边给格桑花浇水,一边哼着欢快的小调。这座雕梁画栋的两层藏式小楼是刚建好的,这已是老人第三次搬新家了。

2006年,西藏开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伦珠一家第一次从土坯房搬进了两层楼房。后来,小儿子成家后又在政策扶持下盖起了第二座新房。如今这所新房是老人一家出资30多万元建的。他感慨地说,“多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让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我家才有能力建新房”。

在西藏,像伦珠老人一家通过安居工程住上新房的有46万户、230多万农牧民。

如果要在西藏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挑出几个关键词,其中一定有个词叫“幸福”。民生大改善带来的“幸福”就像高原炽烈的阳光一样洒满雪域,温暖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海拔一样高的民生政策

清晨,阳光洒在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完全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开始享用包括牛奶、鸡蛋、糌粑、酥油茶在内的免费营养早餐。不仅三餐免费,农牧民孩子上学还不用交学费。这得益于西藏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长达15年的“包吃、包住、包学费”的教育“三包”政策。

不只教育“三包”政策,涵盖医疗、就业、社保等在内的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施,西藏均走在全国前列。

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干净的医务室内,患重感冒的扎西多杰正在输液。要是在前些年,他必须辗转到县里或者地区医院治疗。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村村有村医,小病不必再出村。

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西藏全体农牧民的同时,西藏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并基本建立起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5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西藏还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作出了“让每一个西藏籍大学生都实现就业”的承诺。近年来,西藏籍大学生每年的就业率都达到100%。

西藏的海拔高,但民生改善政策的高度更高。

环境一样美的民生工程

与西藏的蓝天碧水一样美的,还有基础设施的改善。

50年来,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超过7万公里,形成了以“三纵、两横、六个通道”为主骨架,基本辐射藏中、东、西3个经济区的公路网。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已通车一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扩能改造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审批,拉萨至林芝铁路开工建设。区内支线航空网络初步形成,与西藏通航城市33个,航线增至48条,贡嘎机场高峰期日航班突破100架次,西藏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

如今,雪域高原上的人们不仅切实感受到交通改善带来的幸福,而且从不断建设的路网中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致富机会。

“没想到我们牧民每顿离不开的糌粑、酸奶、干牛肉,也能换来大把钞票。”说起青藏铁路带来的商机,家住拉萨市当雄县的强巴心里美滋滋的。几年前,瞅准青藏铁路通车给西藏旅游带来的机遇,他与家人搭起数十顶帐篷开办“牧家乐”,为游客提供藏家食宿,不到半年时间,生意就红火了起来,收入比过去放牧高了好几倍。

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给西藏带来稳定的电力供应,让冬季枯水期拉闸限电的现象在雪域高原成为历史。除了安居房,西藏还配套加快实施了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农牧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现在,我们不仅住得好,更是住得美。家里什么电器都能用,不像过去,功率大一点的电器都不敢用,一用就跳闸。”伦珠老人高兴地说。

一项项民生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让西藏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阳光一样足的民生投入

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一定要先动起来,这在西藏已成共识。西藏自治区历届政府都明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进一步将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

以教育投入为例,2000年至2014年,西藏年教育投入从7.23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超过17.6倍,累计投入逾753亿元。

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小的省区,西藏每用10元钱中就有9元钱是中央财政投入的。50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让西藏的民生改善有了底气和后劲。

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安排了一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项目,为西藏民生改善奠定了基础。50年来,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940亿元,年均增幅逾22%。这些民生工程的投入,进一步转化为西藏民生改善的动力。

生活在西藏,无论是牧区还是城区,幸福总是像高原阳光一样如影随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