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不容戏说
刘戟锋

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抗日战争最为辉煌,也最为惨烈,最为残酷。今天,我们固然值得弹冠相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缅怀先烈,不断提高民族的自强、自尊与自信。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话题,那就是当下如过江之鲫的抗战题材电影电视剧中,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令人反感的情节。它反射出的重要问题,是过于疏离当时的现实条件,模仿中国先人编造神话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思路,把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争斗戏说成了神与鬼的争斗,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反而给人以戏耍之感,让这些乌烟瘴气的东西虚无我们血与火的抗战历史,解构下一代对侵略者凶残本性的正确认知。

中国的抗日战争代价之沉重,一组宏观数据既可说明:侵华日军最多时,也就200万人,在中国前后战死者40多万人,但正是这帮穷凶极恶的法西斯,造成了中国军队近200万人死亡,以及中国平民2000多万人的死亡。这就是说,我们在抗日战争中每消灭1名日本军人,都付出了5名中国军人的代价,或者说,付出了50名中国人的代价!所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损失人口6000万至8000万,中国人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面对如此惨烈的战争,我们说胜利尚且心情太沉重。但今天的许多抗日影视剧是如何表现、刻画这段炼狱般的历史呢?它们要么将敌人描写得十分愚蠢,总被动挨打。殊不知这样一来,诋毁的却是中国抗战军民的智慧,同时也只会降低我们对当今依然蠢蠢欲动的日本军国主义亡灵的警惕。它们要么将我们的抗战将士描写得无比神勇,仿佛练就了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身,进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杀鬼子如同探囊取物,但抗日战争的惨烈性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媒体受众之所以将这些影视剧斥之为“神剧”,也是出自几分轻蔑,几分愤怒。

中国素有神话传统,尤以《西游记》《封神榜》等为代表。但这类作品的魅力不管如何经久不衰,其中的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缺乏逻辑。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受封弼马温时,能大闹天宫,诸神也奈何他不得,而护送唐僧西行时,却斗不过天神身边一只小动物。水浒传中的公孙胜能呼风唤雨,却救不了招安后的梁山兄弟。这类故事都是属于神话、童话、鬼话故事,不可细究。时至今日,许多抗战神剧之所以难以赢得观众,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在逻辑上经常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作为各种故事的原材料,人类战争生涯、冒险精神、侠义行为实际上大同小异,关键在于如何加工提升。今天要讲好中国抗日故事,讲得让大众信服,让全民受激励,前提是要合情理、合逻辑。有逻辑,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否则吸引不了人,也打动不了人。

神剧难以让人产生历史认同。一旦孙悟空、猪八戒能够腾云驾雾,成为百变金刚,拥有普通人类不可企及的超自然本领,受众就绝不会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进而也不会认同那所谓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历程。同理,如果抗日战争的过程被描述为一个轻松打闹的过程,其真实性就会被遮蔽,实质上只会为历史虚无主义张目。的确,抗战胜利了,可我们最该铭记的,是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最该追念的,是数千万死于战乱的血肉之躯;最该歌颂的,是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最该张扬的,是自强不息的中华魂魄。因此,我们在大众中广泛传播的绝不是某种历史机缘,更不是巧借抗日幌子而戏耍历史真相的卑劣做派。前一段时间,以某些胡编乱凑为代表的抗日神剧终于引发了众怒,与其他假冒伪劣产品一样,被迫下架,当是国民理性增长的逻辑使然。

诚然,娱乐是人类精神消费的必然需求,也是心理放松和调节的必要一环。但紧张和松弛均需有度。古罗马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后来过度娱乐,最后土崩瓦解。娱乐消费也是信息消费,我们今天信息技术的发达固然为娱乐增添了新手段,但如果不注意利用信息手段传播社会正能量,则社会发展就会缺失精神导向。毫无节制地调笑逗乐、哗众取宠,或以宫廷戏为主旋律,或以抗战题材为原材料,任意篡改、戏说历史、自我陶醉在历史的支流里,以满足大众消费倾向为幌子,过度娱乐,其实是丧失理想信念的典型表现。

因此,想拍好抗战剧目,请先把现代技术手段、情节噱头放一边,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问问人,多尊重历史。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