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打工第一县”上演“凤还巢”
本报记者 吴陆牧 冉瑞成

重庆开县是三峡库区的移民大县,深处三峡腹心,四面环山,全县160多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55万人左右,被称作“打工第一县”。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开县采访时发现,全县上下已经掀起返乡创业的热潮,返乡创业“触角”正向多行业、多领域扩展,创业地域覆盖城镇农村,全县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返乡人成创业主体

今年42岁的肖华,10多年前还是福建某鞋厂里的一名“打工仔”,如今他在开县“小有名气”:2001年返乡创办的勇华鞋业公司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品牌企业之一,销售收入从创办之初的200多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4亿元。

肖华只是近年来开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大潮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穷,人多地少,1993年随着劳务大军从开县到沿海地区打工赚钱,那年他21岁。

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开县从1992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当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与输入地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输出。此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餐饮、种植、筑路等行业,都能见到开县农民工的身影,“打工第一县”的说法由此得来。

2000年,开县提出“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着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在这一年年底,在外务工的肖华带着几十万元的资金,以及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到开县县城办起勇华制鞋厂,带动就业800多人。

开县就业局劳务产业办公室主任袁万祥介绍说,2010年,开县成为全国首批5个“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之一。之后,开县启动实施了“万人返乡创业工程”和“外出劳务回引工程”,“外出打工潮”开始向“返乡创业潮”转变。最近几年,开县每年都有超过1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2010年之后,开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减少。”袁万祥说,开县返乡创业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量大,返乡人员创办的实体企业占到全县市场主体的50%左右;二是返乡人员成为创新创业主体,返乡创业品牌工业企业达13家。截至今年6月30日,开县全县返乡创业人员达到61250人,创办的经济实体达到28110户,总投资达到295亿元,吸纳就业19.7万人。

政府提供全程服务

是什么因素激发了越来越多开县人返乡创业的热情?

32岁的彭东是开县人,曾经在阿里巴巴国际事业部杭州分部工作,2008年回到开县创办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做起了电子商务。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选择返乡创业,一方面是因为开县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功能和交通设施都较为完善,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另一方面,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返乡创业环境。

“对发展互联网行业来说,大城市竞争已十分激烈,三线城市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并且,开县对创业的扶持力度也是我看重的。”彭东说。

筑金巢,方引凤来栖。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更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开县不仅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劳务产业办公室”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而且根据县情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规划建设了“一区三园三分园多点”的返乡创业工业园区和“全县一网”的农业创业平台、“服务一体”的三产孵化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办证、用水、用电、用地等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

目前,开县返乡创业园共有康园自行车厂、厦门尚捷贸易公司、东莞煜辉化工公司、东莞鑫泰电子公司等86家企业入驻,协议引进资金33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78亿元,建成投产59家,2014年产值达到186亿元。

帮助返乡企业破解“招工难”和“融资难”是开县县委政府着力思考的问题。袁万祥说,开县一方面引导返乡创业代加工企业向乡镇深度转移,让企业直接到乡镇街道办厂,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够务工,以此挖掘利用乡镇街道的闲散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出台《关于小微企业创业联保贷款实施办法》,规定创业孵化基地为小额贷款的经办机构,不需担保人担保、不需财产抵押就能贷款,为返乡创业企业解除融资“瓶颈”。全县目前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5亿元,发放总额占重庆市的十分之一。

同时,开县大力推进返乡创业技能培训工作。记者在开县白鹤工业园区采访时,正值新一期的返乡创业培训班开班,30多名学员酝酿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在开县,这样的培训班已经开办超过350期,先后培训了1万多名大大小小的创业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