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 乔金亮

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生“三量齐增”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这种局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并日趋严峻,若任由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怪现象:边进口 边积压

为什么说“三量齐增”是个怪现象?一定时期内国家粮食状况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库存水平和进口能力。通常来说,在需求基本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量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量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可能出现积压,毕竟高库存下无需增加进口。

事实恰恰并不寻常。近两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去年全年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同时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仓容紧张,进口量却在持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的新问题。

陈锡文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进口粮食突破1亿吨,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而国产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表明我国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三量齐增”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除大豆外,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满足了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陈锡文说,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显示出我国大宗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减弱。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泰国进口大米完税价是每斤1.37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其高51.8%。国产优质小麦批发价是每斤1.55元,比国际市场高56.6%;国产玉米价格每斤1.24元,比进口玉米价格高65.3%。在如此价差之下,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粮食有利可图,自然动力高涨。

伴随“边进口、边积压”的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问题,这在玉米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美国出口玉米价格在2012年11月曾达到每吨324美元,而到了2014年9月则下降到164美元,下降近50%。而我国玉米价格在托市政策作用下相对稳定。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内农民收获的玉米被以高于市场价的临储价收到国有粮库,国家为此支付了巨大的价格差和仓储成本,而进口的低价玉米成为原料进入流通加工领域。

库存高企与2004年起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直接相关,也与我国长期以来较高的粮食储备率相关。国际上把17%至18%的储备率作为粮食库存消费比的安全警戒线,对照此,目前我国已属超额储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不是储备的粮食越多越好,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鉴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迟缓,国大人多,粮食安全储备率可以高些,但最好不要超过当年社会消费量的30%。

新问题:价格倒挂 竞争力低

那么,为什么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国内农产品之所以没有竞争力,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价格高。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能升能降,是因为其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小。他举例说,“广西甘蔗的收割成本已经占到糖料价格的三分之一,新疆棉花仅采摘成本就占棉花价格的约40%。以上都是该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都存在人工费用太高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实际工资近年来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5年以前,中国农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因为除了劳动力成本低之外,耕地租赁成本也比较低。”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说,从2008至2013年,东北和华北的耕地租金分别提高了51%和70%。物化成本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变化则是国家内的,会显著影响一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价格倒挂的又一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显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近年来,恰恰是在棉花等劳动生产率低的品种上,我国进口量大增。

多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农业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困境。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水平只有15.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贸区的建设推进,农业开放程度还会提高。今后,我国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我国对进口粮食实行配额管理,小麦为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配额内进口关税只有1%,配额外则为65%。目前谷物进口仍在关税配额之内,但我国对于征收配额外关税后的进口是完全放开的。如果突破关税配额、在征收65%的高关税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依然倒挂,那么就会带来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农业产业凋零等后果。据专家测算,按目前生产成本和价格趋势,再过5至7年,三大谷物以配额外关税税率进口将成为现实。

寻对策:扩规模 提素质

“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的资源要素就会流失。”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我们过去支持保护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增产,现在要把转方式作为目标,相应的支持政策要围绕怎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农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有增不减;要完善农业的支持方式,提高其精准性、指向性、引导性,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来支持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综合运用配额管理、贸易救济、进口产品用途管制、检验检疫、“绿箱”补贴等手段,防止价格倒挂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守住农民收入、口粮生产能力、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条底线。而从长远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潜在生产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在继续坚持以往强调的“坚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等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产业化。今后利益调节重点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主产区倾斜。

当前,我国要培育新型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经营规模小而散有关,这就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全国还有2.4亿多小农户,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基础各有不同,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必须因地制宜。专家建议,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壮大;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扩大服务规模来弥补土地经营规模的不足。

产粮大县多数是财政小县,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目标是使粮食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有动力。今后要加大对粮食主产省、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减轻主产区的财政负担,补偿主产区调出的商品粮,强化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