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歌一响起,抗战小英雄王二小的名字便会立刻出现在许多听众的脑海里。
放牛的孩子去了哪里?歌词将答案娓娓道来:一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快要走到山口时,敌人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二小“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当学唱的孩子们为日兵陷入埋伏的胜利连连叫好之时,歌曲的情绪却陡然一转,揭示了小英雄悲壮的结局。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面,13岁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在山间。不管是否曾经历过那个时代,清新而又悲伤的旋律,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感动着每个时代的听众,寄托着人们对抗日小英雄的哀思。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有着无数像王二小一样的“娃娃兵”。他们有的像送鸡毛信的海娃一样扛着红缨枪,有的像小兵张嘎一样点了敌人的炮楼,还有的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儿童团长,上阵杀敌……
1942年,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诗人方冰,听闻了许多儿童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写下了诗篇《歌唱二小放牛郎》,并由劫夫谱曲。一首童谣背后,融合了许多真实的英雄事迹。很快,《晋察冀日报》刊登了这首歌曲,感人的旋律便迅速流传开来。
抗战胜利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写成小说、拍成影视作品、制作成连环画……王二小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